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一、七姓瑶文化资源及其特征辰溪县地处怀化东北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先后成立了罗子山、上蒲溪等5个瑶族乡,至今已有瑶民近6万人。辰溪境内的瑶民因其姓氏分别为蒲、刘、丁、沈、石、陈、梁  相似文献   

2.
<正> (一) 湖南辰溪县境内有一片瑶汉杂居地区,俗称“七姓瑶”。主要分布在该县东南部的罗子山、苏木溪、上浦溪、后塘四个乡。瑶族20769人,占四个乡总人口的55.7%。境内最高海拔1378.7米,最低海拔100.1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这四个乡的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四乡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12.1%,初中文化程度占2.2%,高中文化程度占0.5%,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颖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192-194
谚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妙所在,它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谚语可以反映当地习俗、文化和思想观念,因此谚语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正因为谚语与当地文化有着重要联系,因此谚语就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为文化存在差异,导致谚语也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两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差异,利用丰富多元化的翻译方法来准确翻译,实现谚语翻译的信达雅。本文主要以中英谚语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谚语的产生与特点,并从价值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三方面分析了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通过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兼用法和增补译法四种翻译方法来提高中英谚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胡蓉 《回族研究》2023,(3):82-88
蒙元之初,关中文化的提振与廉希宪等人的积极倡导密不可分。关陇地区唐末饱受战乱之苦,不复汉唐之盛,金元战争期间,经济、文化又遭到极大破坏,百废待兴。廉希宪、商挺坐镇陕西,许衡、姚枢、杨奂等多位元代文化名人来到关中兴办教育,传播思想文化,大大提振了当地文化,促进了关陇地区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廉希宪在京兆府建“廉相泉园”并在樊川建“读书岩”,成为当地文化标志。透过廉氏家族在陕西的文化活动,可见元初关陇文化恢复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当地的音乐艺术为数不多,北京曲剧为其中一种,它是真正产生于北京本土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现北京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更体现北京人文文化中的生活文化、艺术文化,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北京曲剧以戏曲的形式存在,但它仍保留了说唱的艺术特征,曲艺艺术贯穿始终,地位不容忽视,并且它才是构成北京曲剧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北京曲剧的未来发展方向需将曲艺艺术延续保留。  相似文献   

8.
佤家的三代女人布饶依露(佤族)走不出大山的外婆我的外婆是侗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过去,阿们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迢迢场(小镇集市),一去...  相似文献   

9.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唐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不一样,因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其中,中原以北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分布着一种适合当地各族人民游猎、游牧生活的可拆卸、搬迁的建筑。这种建筑以鄂伦春...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里,通过阅读,继承了数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成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图书馆,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引导当地对汉文化掌握程度较低的人民群众,更加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让当地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图书馆是典型的文化职能机构,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图书馆为物质载体,开展针对性的阅读和推广,有利于大大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本文从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和推广阅读这一措施出发,讨论了如何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图书馆、如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馆藏、如何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让民族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希望对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海固地区气候干旱,水源奇缺,以农业为主又兼带牧业,农作物须依靠水生长,牲畜需饮水,人需用水,因此,水资源对当地居民而言极其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随之减少,又由于技术条件有限,不能开发利用地下水,因此,当地居民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雨水上,从而产生了求水文化,通过在泉里祈雨以及到拱北"要雨"这两种形式来达到降雨的目的。近几年由于退耕还林、移民搬迁以及政府"引水上山"政策的实施、外出务工以及经商等使农业不再成为当地居民唯一的生计方式,从而求水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消失的记忆。求水文化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日渐消失,与当地的环境、技术条件以及生计方式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定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文化,而求水文化就是当地回族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随缺伍田     
随缺伍田清廷授与八旗官兵的傣禄田。是一种特殊俸给制度,土地都“抵缺交待”八旗官兵无所有权,由旗暑招佃耕种,所收地租分发官兵作为粮钠补充。乾隆十三年(1784(奉天省将闲空荒地拨充随缺伍田,骑兵每人1.40饷,步兵饷,共拨185000余饷。以后乾隆五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2007,(2):19-21
三年前,“土风计划”云南村寨文化传承项目组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选择了4个村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各村都成立了民族文化学习小组,传授者为当地老艺人。他们向年轻人传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服装制作、传统工艺、部族史诗、宗教礼仪。但是,项目一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家长们觉得这种学习耽误了孩子们做农活,年轻人一个个相继离开了,有的小组最后只剩4个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正式进入信息社会。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给设计界注入了无穷的生机,但也给设计界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相互交融,对区域文化造成了持续的影响。在全球化、地方化的今天,旅游文化不断兴起,全国各地的民宿设计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元素对当地的民宿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怎样把更多的地方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的室内设计中去。被人们所关注,逐步形成一种带有文化特质的室内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也带来了公共艺术的空间和城市雕塑的发展。参照欧洲的城市雕塑艺术,分析发现我们的城市不缺美丽,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标志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承载力。那么,创作富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雕塑,尤其在我们内蒙古各城市中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呢?呼唤人文思想,展现民族特色,悠久历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是城市雕塑的灵魂和精髓。一场重塑民族自信的文化思想潮流必将出现。雕塑艺术的发展适合了文化思想变化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会继续适应这种思想变化而变化,而我们需要沿着前人走出的道路,选择自己的脚步走下去。  相似文献   

16.
刘琳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20,11(3):98-107, 143-144
历史上川滇黔交界区域苗、彝、回、汉等民族之间不通婚的情况在方志中有所记载,现当代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这一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族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地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通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数量比例呈增长趋势,通婚半径也不断扩大。当地苗族、彝族、回族的族际通婚对象以汉族为主,且存在着民族、地区、性别等差异。从“族内婚”到大规模的“族际婚”,民族政策、外部环境、文化趋同等客观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心理这一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百鸟归巢,一行白鹭里。百鸟归巢,千年一朝夕。”虎年除夕之夜,一首由海峡两岸艺术家联袂演绎,以中国音乐史“活化石”——泉州南音为创意的歌曲《百鸟归巢》,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让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唐宋以来,中原移民数次南迁,把中原音乐文化也带入了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逐步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依托当地广场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文化新品牌成为共识。繁荣群众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融会贯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与时代结合,打造群众文化新品牌。淳安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淳安睦剧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照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汲取当地传统睦剧的精华,依托广场文化活动,创建打造出群众文化新品牌,我想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甘肃礼县回族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大杂居,从而在回族地域文化方面形成了回族内婚制特色。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回族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飞山神信仰是自唐宋以降直到当代,兴起于湖南靖州飞山一带而后盛行于湘桂黔边界地区侗、苗、土家、汉等族群交错杂居多元文化空间的一种民间信仰。飞山神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民族首领杨再思。以杨再思作为传说形象和信仰对象的飞山神信仰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见证了当地苗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活动,有助于调适民众心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