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恩格斯:《爱尔兰史的片断》’“四人帮”及其御用工具罗思鼎,为了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在伪造历史方面,创造了惊人的纪录。自命为史学界“权威’的罗思鼎在其《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一文中,肆无忌惮地歪曲农民起义的原因,篡改农民起义的性质,抹煞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把秦末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糟踏的不成样子。我们必须进行驳斥。  相似文献   

2.
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兼评让步政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抽象地讲,谁也不否认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当联系到历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在六十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近几年来,史学界逐步展开了讨论。《学术研究》今年第四期的编者按提出:“希望就此问题继续展开讨论”。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农民起义领袖的天命思想及其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天命思想是农民起义领袖思想武器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时代,起义农民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如果说有,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农民的平等、平均主义思想,是农民起义的重要思想武器。但是对于农民领袖有天命迷信思想,并把天命迷信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至今尚缺乏系统地论述,说法种种,莫衷一是。有的根本否认起义农民有天命思想,认为起义农民敢于起来反抗封建统治,就是不信天命,不畏天命,就是把矛头指向庇护封建统治的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秦末农民起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秦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认为,农民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复辟势力和地主阶级右翼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要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强调指出,要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史学界有一传统看法,认为宋代农民起义的主因是由于土地兼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于此种看法,我们认为尚有商榷的必要。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两点。其一,宋代农民阶级的切肤之痛,燃眉之急究竟是什么?其二,宋代封建经济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不适应的环节体现在哪里,也就是说农民起义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弄清这两点,我们才能对宋代农民起义有较客观的认识。 宋代立国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五代十国时,由于战乱频仍,兵火连年,人民无法安心于农业生产,纷纷逃亡,于是良田荒废的现象十分突出。宋立国之后,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未加改变。所以,宋太祖、太宗二朝屡次下诏招揽流民归回故里。如开宝三年“诏诸州流民复业者,蠲今年蚕盐钱…免三年役。”开宝六年,又“诏诸州流民,所计程给以粮,遣各还本县,至田,吏加赈给。”甚至官吏论功行赏也要以招揽流亡多少为条件,如“县令佐能招揽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可见宋初荒田颇多。 宋立国百年之后,“汙莱极目,膏腴坐废”的状况仍很严重。宋徽宗崇宁八年,有一名叫任谅的官吏上奏说“高邮军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将秦王子婴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作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束。如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正在撰写的《曹操评传》中的一节。作者认为,过去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积极作用强调得太过分了。事实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积极历史作用和破坏性及历史副作用都是极大的。战争的发动者和战争的结束者,都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必然。基于此,对曹操镇压农民起义也不直笼统地论说是非,而应作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大小数百次的农民战争,归根到底,“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32页),都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秦代和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封建经济刚刚从奴隶社会内脱胎而来,因而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也必然具有同“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密切关联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 一、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规模、次数中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次数多.这个特点开始于秦朝.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从土地制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刚刚产生,个体农民也刚从井田制下解放出来,封建剥削制度,虽然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最后确立.其次,从政治上看,秦以前新兴地主阶级还没有取得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再加上列国分立,农民阶级所受的政治压迫统治,是分散的,不是统一的、集中的,自然不能有全国范围的反抗斗争.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  相似文献   

10.
11.
明崇祯六年(1633)底和七年初,集中在河北的各部农民军,纷纷渡过黄河,实行战略转移。其中,一部分向西进军,有的入四川,有的进陕西;一部分留在河南、湖广,牵制敌人。入川者为谁?是否有李自成和张献忠?文献记载大有差异,史学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首先,欧阳直的《蜀乱》认为,崇祯六年,张献忠所部农民军曾入四川,旋退回湖北;而崇祯七年入川者,无张献忠。“癸酉(即六年)流寇张献忠自陕西战败,遁入川。部院洪承畴,总兵左良玉等率师追之,径入楚。……甲戌(即七年)一斗粟、中斗星、过天星等踞巴山,摇黄贼、夺世王、争天王、争食王、行十万、马朝、薛仁贵等十三家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中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但每一次农民起义的周期性循环并没有为中国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合理、合乎人道的政治经济体制。虽曾迫使新生政治势力对生产关系做出部分调整,但不久以后体制的弊端再一次暴露,黎民百姓们的苦难又一次进入了这种循环。本文无意全角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从李闯王的“均田免粮”,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杆杆充满反叛精神的义旗插上了古堡的城头。然而,正如梁山水泊忠义堂外“替天行道”的大旗开始飘扬而忠义堂内的天罡地煞也排名坐次等级森严一样,起义军城头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争议较大,而且迄无统一趋向。本文试就隋末农民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作些探讨,希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裨益。一、隋末农民大起义是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产物公元581年,隋朝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后三百多年的分裂混战状态。通过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度,使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地主、官僚、豪强的竞相侵夺,均田制很快破坏。隋文帝时土地兼并已很严重。逮至炀帝,大批农民已是流离失所,“无尺土之资”了。与此同时,很快腐化了的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欲的生活,又大兴土木,广造宫室,修驰道、筑长城,征发徭役,远戍边陲和三征高丽等,使社会生产遭到惨重破坏,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阶级矛盾急剧激化,隋王朝重新面临了“山雨欲来”的严重局面。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亲身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的风暴,直接看到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几十万人轰轰烈烈地走上抗清扶明道路,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对其思想的形成,则不能不产生极大影响。比如他关于中国农民革命惊人之多的议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他的史论思想有其独到的见解,给历史理论的宝库增添了新内容,而今予以探讨,亦非空耗笔墨。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16.
秦末农民大起义原因不仅有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法,更有宗教、风俗、人口、地理环境及起义领导者职业、经历、性情、个人奋斗目标的影响。是这些原因交互作用,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17.
正确评价司马光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司马光及其史学思想。司马光对历代和当时的农民及农民起义,有许多重要的言行,这些言行反映了他对农民起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就政治思想而言,他了解、关心农民的疾苦,主张轻徭薄赋、赈恤饥民和兴教化即加强教育对待农民,并以此铲除滋生农民起义的土壤,而不主张以武力进行血腥的镇压。就学术观点而言,他对农民起义能公正、客观地加以记叙并对农民起义抱有一定的同情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时,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我觉得这种提法值得探讨。 (一) 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有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新王朝,例如刘邦和朱元璋分别建立起西汉和明朝;或者在局部地区建立起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东地区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和重点活动地区.隋时的山东,并不是单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全省.本文仅就今山东地区(即隋代山东地区的一部分,约包括隋时武阳郡八县、渤海郡六县、清河郡十县、平原郡六县、北海郡十县、高密郡七县、东莱郡九县、齐郡十县、济北郡八县、东平郡六县、济阳郡七县、鲁郡十县、琅琊郡七县,再加上东郡的离狐,彭城郡的滕县、兰陵,方与、下邳郡的郯城,共109县)的农民起义情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过去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一般只注重于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其变化。就探讨农民战争的本质属性来说,这种研究无疑是必须和重要的。但如果仅局限于这种研究,还不能认识农民战争的全貌,应该扩大研究范围。例如在特定时期,士是农民起义的同盟者和深层结构的代表,他们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