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总是社会的人。人口的规律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社会规律。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探讨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及人口发展控制面临的困境问题。(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总是劳动人口。人口规律就它基本方面来说,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规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管经过怎样的  相似文献   

2.
人日是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人口的状况(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情况)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人口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规律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而且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括,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特征,制定和执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过程及其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口问题,既受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也受其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所制约。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口问题,它在各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我国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力结构及其历史变动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理论。但从目前来看,这还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宝库中尚待开掘的一个方面。本文只想就这种开掘作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学术界诸君。 一、从实践结构看人口和地理环境的本质 生产力理论的建立,基于对实践的分析。因此,关于生产力结构的问题,还须从实践结构谈起。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实践指的是生产劳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但  相似文献   

5.
(一)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指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然不可能解决;列宁、斯大林也没有明确论述这个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上的一个新课题。一八八四年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曾经讲到这样一段话:“如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人们每每研究、探讨它时,往往仅从人口数量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方面来论述,没有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但是,人口总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一定时间里、一定范围内生存的人口,单纯人口数量的描述,只是说明了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认识和研究人口规律、人口理论,必须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即该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相联系。马克思人口理论关于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便是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石。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抛开来研究人口问题,是很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基础.人口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起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始终要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原始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50‰.左右,当时人口的增长率一个世纪约为1.5%左右,平均期望寿命为20岁左右,每二百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这种人口状况和人口结构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反映.当前(1982年年中)  相似文献   

8.
人口分布是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要素,离开人口分布就无生产力布局可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分布义决定着人口分布的状况。研究武汉市江岸区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旨在协调两者的关系,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人口分布,以提高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效益。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江岸区是武汉市7个城区之一,位于全市城区北部,东临长江,与武昌区、青山区和洪山区相望,北、西北、西南分别与黄陂县、东西湖区和江汉区接壤。北宽南窄略呈扇面,土地面积64.2km~2,辖15个街办事处和2个乡,属于城带乡的建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615906人,人口密度9644(单位:人/km~2,以下略),人口分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城乡人口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学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关于人口发展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观点;关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而人口则可以加速或延缓其发展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行人口计划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本文只就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的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过;“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过去学术界对这段话没有什么不同的理解,都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可能成为一种共有的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形成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对促进农村各项产业协调发展,改变劳动力就业分布,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想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问题,作一探讨。一、农业生产不足与农村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及其变动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某一特定社会的人口问题。既受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也受其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制约。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它在各个社会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及其连续性;而由社会生产关系制约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在各个社会又表现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劳动,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从而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并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发展史,但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劳动在不同时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出发无法正确理解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也无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特性.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应该由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来代替.实际上,鲍德里亚在强调不同时代劳动的不同特点、强调劳动的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时候,忽视了劳动的根本特性;在强调用差异的范畴来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同时,忽视了历史中的基本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进步。最早看清这一规律的思想家是马克思。他说过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 ,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 ,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 ,第 1 44页 )在这…  相似文献   

14.
《复旦学报》第3期上题为《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一文,读了使人耳目一新.这里没有陈词滥调,有的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的精神.搞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不能从本本出发,必须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这个现实出发.我国目前,要解决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的问题,这就不仅需要利用外资,更重要的是利用内资;不仅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参加劳动的人能发挥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并相应地改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年化就是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是将全部人口按年龄分为三大部分: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适龄人口(15—59或64岁)、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后一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这种结构变化,称之为人口老年化,也可简称为人口老化或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它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所以,我们说人口老年化是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一立足于人口学的角度而言,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鼓励人口增殖和限制人口增长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然而,当我们透过这一中、西方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历史现象作进一步考察的时候,将会发现,鼓励人口增殖曾经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相反,限制人口增长却是西方历史的主流。一般来说,在人类文明史的初期,人们都很重视农业,而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农业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开垦土地。而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又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俗话说“人多好种田”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劳动人口也是劳役、兵役和赋税的源泉。在这种社会经济状态下,普遍存在一种人多财多的人口观念。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1、在人口——经济这一链条中,经济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性质及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变动的方向和基本趋势。这是人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从农业经济发展这一视角来挖掘一下促成农村人口迅速增长的深层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年化就是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是将全部人口按年龄分为三大部分: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适龄人口(15—59或64岁)、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后一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洌不断提高,这种结构变化,称之为人日老年化,也可简称为人口老化或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它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所以,我们说人口老年化是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或基本稳定)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的产物。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个经济问题人口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就其广泛性来说,涉及生物生理、地理环境、社会道德、政治思想、经济发展等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而就人口本身状况来说,又涉及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密度、分布和增减速度等问题。涉及面如此广泛的人口问题,究竟实质上是个什么问题?如果我们对它认识不清,抓不住实质,那么我们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的结论,也不可能找到人口的运动规律。因此,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今天的人口状况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结果。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可以按照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划分出若干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的特点,探讨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客观阶段,对于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认识今天中国的人口状况,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