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种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财富占有上,而且也表现在信息占有和科学技术方面。南北差距的形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差距扩大已成为客观事实。南北差距扩大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解决南北差距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过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70年代末以来,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造成三大地带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制度变迁、市场化水平、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差异方面的原因.要缩小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应该针对导致差距扩大的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世界不平等数据库基础上,回溯了过去200年的全球财富不平等趋势,梳理部分国家产生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及其后果的解释和观点,并总结其解决办法。相关研究发现,近200年来,全球财富不平等呈现先扩大、后徘徊在高位的趋势。虽然近年来全球收入不平等程度有缩小的趋势,但2020年全球个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674,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内部收入差距对全球收入差距的贡献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文章将引起财富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全球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技术进步、全球化进程等,进而发现财富不平等可能产生损害经济效率、阻碍代际流动、引起社会动荡等严重后果。为了应对财富不平等问题,一些国家采取预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政策、再分配政策,并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结合其他国家过去200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准确认识财富分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从预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等多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以缩小财富分配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尽管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缩小;尽管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但是它却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缩小.这与反全球化人士的论断完全相反.由于经济全球化推进的不均衡,短期内经济全球化也可能带来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近30年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与经济全球化无关,主要是由中国所处的改革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张翼 《兰州学刊》2014,(2):156-161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的来源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城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原因。研究发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都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直起到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起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城镇,一直在起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则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扩大进行了多视角的持续性研究,归纳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问题:一是测度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并预测了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二是利用经济学理论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进行多视角解析,三是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价值判断。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其三大不足:一是缺乏对传导机制的研究;二是重实证(计量)分析轻规范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可行性;三是缺乏构建指导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一般理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进而揭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约束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资本偏向技术进步是否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讨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中国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化的现实背景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放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而言,资本偏向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提升非对等,致使资本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更为有利,从而放大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导致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本研究为不断扩大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从初次收入分配角度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杜鑫 《学术界》2023,(2):160-173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高企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趋势,绝对收入差距增长速度大为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后者目前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将近80%,而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与非农就业率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使得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断增长,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接近20%。21世纪以来,政府同时扩大了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大约为15%。经营性收入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其贡献度却逐年下降,目前仅有-10%左右。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中国有望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各个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农村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极化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的社会极化是指随着不同阶层尤其是收入最高与最低阶层之间 ,由于收入差距拉大而出现社会距离拉大的现象 ,其中收入差距产生的贫富阶层分化是社会极化的内核。在全球化背景下 ,市场经济无法自动缩小收入差距。因此 ,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构筑一个公正的社会发展规则 ,保障社会不同阶层全面发展 ,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理论界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的实践对我国有重要启示,应采取改革不合理的政策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综合运用税收与社会福利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形成富人帮穷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的道德和法律机制等措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