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承上启下、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宋代茶制利于军备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茶道文化促成了中华茶文化重教崇德传统;宋代全面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文学艺术珍宝,成就了中国茶器具文化的美学高峰,创造了宋茶文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奇迹。当今,我们应吸收宋茶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其优秀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为当代发展所用,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和”韵,以茶和天下的胸襟,助推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扩大对外开放;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德”韵,弘扬中华茶道文化和传统美德;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雅”韵,共筑文化供给侧精品化和大众化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新”韵,鼓励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与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定隆由四川省民俗学会主办、名山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四川茶文化与社会经济”研讨会于1996年3月26—28日在名茶故乡——四川省名山县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向会议提交了30余篇论文。从与会...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5月3日获悉,休宁县科兴名优茶厂生产的琅源松萝牌“松萝嫩毫”有机茶荣获2009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金奖。  相似文献   

4.
霍童线狮是霍童“二月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在旅游业发展以及地方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下,霍童线狮跳出了民俗活动的固有场域,走上了旅游展示的广阔舞台,其传承保护状况发生了极大改变。本文试图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挖掘霍童线狮的价值,探究霍童线狮的“变”与“承”,思考其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类非遗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结合“龙谷丽人”品牌创建的实践,阐述茶文化应用在茶产业品牌开发、品牌推广以及品牌经营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指出应用茶文化是发展茶产业品牌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精神,中国经济出版社于1997年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了“中华人物丛书”编委会并开展工作。1998年已出版的首卷“中华人物丛书”──《中华巾帼大典》(共三卷)在《人民日报》等中央报刊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受到高度称赞。在这个基础上,1999年又出版了(中华优秀人物大典》(98卷)等。目前,编委会正在组织编纂“中华人物丛书”有关分卷,这项工作进展很快,已得到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响应与支持,有关丛书今年之内将陆…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众多的道教名山,而且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道教名山与茶的一体化,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是浙江道教名山与名茶共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优先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和道教茶艺表演业.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利用围绕“让文物说话”做了诸多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文物在说话”从“在”“说”“话”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在与不在”构成“说话”的前提,要通过概念的廓清明确保护对象并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为“双创”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鲜活表达、激活价值与生活传承实现文物的活态实践,让古老的文物“说现代话”,在形式与内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历史智慧更好地观照现代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最后,“让文物说话”不仅要运用文物还原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知,更要读出文物对内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画外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04,(7):38-38
2004年9月19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将在雅安举行。6月16日,雅安市召开了“一会一节”百日冲刺动员大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抓住历史机遇,万众齐心协力,在百日冲刺的关键时刻明确责任抓落实,真抓实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日本已形成精神内涵更为独特、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老的茶文化发源地中国在漫长的茶文化演绎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着鲜明特点的专门的茶文化体系,而是更倾向于生活化与实用化的发展。相对于日本茶道秉承传统、自成一派、从“精神文化”普及至“实用”的蓬勃发展现状,更注重在传统文化中追求不断创新和“中庸和谐”思想的中国茶文化进入衰微停滞发展阶段。现在日本茶文化已“回流”至中国,正在生活与精神层面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在万盛区已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该区生产的“景星碧绿”就被评为四川省三大名茶之一,并编入中国名茶志,使万盛茶叶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全国省、市级茶叶评比会上,万盛的“云雾毛峰”、“清名香”、“滴翠香绿”等都取得了好名次。尤其是湛家茶场生产的“滴翠剑茗”在97年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银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名茶中被誉为“绿色金子”的松萝茶,产于我市休宁县万安镇福寺村的松萝山。  相似文献   

13.
“两个结合”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持续致力于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这些“文化基因”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转变为标识自身特质的“政党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辩证地统一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了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与价值归属的源起,是党凝聚民族、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春秋赋诗的真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以来,对于春秋赋诗的真相一直存在误解,以为“赋诗”就是吟诵现存诗篇,或者即兴创作一首诗歌。其实,春秋“赋诗”是一项典型的礼乐活动,是宴享之礼中的一个仪注。在宴享活动中,主人点乐章招待客人,由乐工演唱;客人或者推辞,或者接受,听完以后表示感谢,并且点乐章回敬主人。由于宴享礼的失落,汉人已经不知道“赋诗”的具体仪注,致使春秋“赋诗”的真相湮没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6.
“两个结合”是我党在百年历史交汇点首次提出的新命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通过分析“两个结合”中蕴含着的矛盾分析法,以其内涵的理论作为支撑并积极运用,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运用好矛盾分析法,在解决中国问题时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大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及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内涵具有宝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现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华田园女权”是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近年来在中国本土兴起的偏激盲目的追求女性特权现象,其权责失衡的价值观、非理性的家庭观和二元对立的性别平等观严重制约着女性的健康发展,也阻碍着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才能认清“中华田园女权”现象的本质和危害。当前,需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加强性别平等观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中华田园女权”现象的不良影响,为推动新时代女性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茶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则早已超乎一般人的预想。究其因,一方面是茶文化研究自身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之强。我面前这两种刚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并还在散发墨香的茶文化书籍,就着实让我感受到文化的无处不在的深入人心的力量。也让我再次领略了江西茶文化研究的整体实力。一是由余悦主编的十本一套的中华茶文化丛书,其撰著者为:《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余悦)、《茶品…  相似文献   

19.
以问题导向推动“两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理念新方法在文化领域的坚持与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两创”的逻辑基点和根本动力,以问题导向推动“两创”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逻辑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始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问题”为导向,主动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课题的深度结合中焕发新生。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聚焦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探索形成兼顾外在建设和内在养成、由“向内”化人到“向外”引领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新飞跃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20.
中华是个产茶大国,名茶何其多。太平猴魁名扬世界距今不足100年,然而,成为朝廷贡品可上溯几百年历史,当时猴魁总产量不过600斤,但是不因数量过小而不见经传。从《江南通志》等多部志书详细记载中,可知太平猴魁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