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建立有一条明显的轨迹。美国文化霸权建立的手段主要有:1.运用政治强权,加强意识形态攻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2.利用中央情报局实施全球文化霸权战略;3.以好莱坞电影为工具,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美国价值观与美国生活方式;4.二战后,在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在亚洲以中国为重心谋求文化霸权。而冷战时期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是在与苏联争霸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马丁·伊登》以反成长小说的书写模式,再现上个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政治现实。小说通过主流文化群体与亚文化群体之间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均衡,揭示社会结构二元对立关系中存在的文化霸权;通过主人公马丁的文化身份重构,揭示文化权力的隐形运作方式;通过以马丁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的反文化霸权话语再现文化政治斗争的战场。正是由于对文化政治主题深刻而多元的书写,《马丁·伊登》堪称一部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的文化政治生活史卷。  相似文献   

3.
二战之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国家殖民统治的结束,世界进入后殖民时代。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活动的影响远未消除,新的霸权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这种霸权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上。其中,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主力军。后殖民主义是出于对文化对话与交流中实际存在的话语霸权的提防,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民族电影发展并不是要争夺甚至建立起另一种霸权,而是在文化多元的期盼中提倡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周兵 《中华魂》2017,(1):18-22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实力,大肆推行文化霸权,进行文化扩张,成为新时期美国称霸的一个重要特征。好莱坞电影产业作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主要标志和重要载体,不但是美国经济中的支柱,同时还担负着文化扩张、对外输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好莱坞电影已经逐渐构筑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话语权,而植入其中的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则有形无形地影响、渗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高科技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电影作为最国际化最活跃的媒介产业在美国全球化战略中扮演着向世界传递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新一轮的“文化霸权”景观.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文化霸权现象、电影背后的深层话语及“他者”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这种文化霸权带来的影响及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多样性不会消失,但却面临诸多威胁。就我国电影产业和传统文化而言,面临着来自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霸权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独特性,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电影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积极吸收和借鉴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维度探讨不仅是英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反应,也是英国文化面临美国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本土回应。伯明翰学派不仅发现了英国青年亚文化中的种族文化(主要是黑人文化)元素,分析了种族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结合的成因,而且认识到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种族文化既有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吸收,更是基于英国本土社会经验的独特黑人文化,由此提出"新种族性"问题,并力图在宣扬英国特性的主流文化中警醒世人种族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警惕全球化时代种族排他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提供给大学生即时多样的互动交流方式,同时也促使大学生网络依存度的加深,日渐促成这个群体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圈子文化"、网络游戏、网络恶搞、网络艺术作品、"围观文化",认识并反思这种亚文化,需要我们从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动力、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来剖析其生成原因,并分析这种亚文化的影响.而在对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回应层面具体为心态方面,包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寻求共鸣与教化的统一;在主体方面,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寻求诉求与境况的统一;在教育途径方面,凸显主流文化的"线上"比较优势,寻求内容与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集大成者,他为该学派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批评做出了杰出贡献。亚文化是霍尔以及该学派其他学者最为关注的主题,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充分体现出“文化霸权”和“接合理论”中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10.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苹果公司的产品风靡全球,"苹果"热现象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中衍生出令人瞩目的技术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苹果效应一方面反映了新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的多重互动关系,即技术成为亚文化兴起、亚文化风格传播与建构的重要依托、工具和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以苹果产品为终端参与了移动互联生活的建构,"果粉"则以"苹果"为纽带进行日常的文化生产实践,亚文化由此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现代社会多元生活方式及个体意识的重要表征。不过,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下,"苹果"逐渐由小众亚文化转变为大众消费时尚,而"苹果"时尚也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信息化的当下,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在现代青年学子的生活常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文化效应,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从此背景出发,融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分析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现象成因和内涵,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亚文化影响、提升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认为应强化主流文化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青年亚文化快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是经由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传世著作,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经典的青年亚文化传播,是青年受众与亚文化文本互为媒介进而构建新语境下文学经典信息系统的一种交流过程。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颠覆"程度减弱,转而与之进行"交流"。以《三国演义》为源文本的电子游戏文本是《三国演义》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文本,它的传播特征是为受众提供一种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式体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远的将来,文学经典的亚文化传播文本将更多元、更"拟态真实"。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吸引力使美国处于全球秩序的顶端。可是,霸权不能仅仅依赖枪炮和好莱坞生存。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作为"粘性权力"发挥作用,使其他国家依附美国的体系,接着加入这个体系。粘性权力能够帮助稳定伊拉克的局势,把法治带给俄罗斯,并防止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模式,也构建了新的文化空间秩序。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正在经历着从"问题解决"文化向"流行时尚"文化、从"叛逆"文化向"身份认同"文化、从与主流文化界限分明的"疏离文化"向反哺主流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转型,包容性共生应该成为主流文化对当代青年亚文化引领的新立场。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有拼贴、移植和融合三个层次,建构的也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形象",即"美国式的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好莱坞之所以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杂糅语言,包括中国英语词汇、句法和修辞,把中国元素渗入作品中,从而生成了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所阐述的"第三空间",在解构美国文化霸权的同时,重塑了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好莱坞电影恰当运用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借助于好莱坞电影得到广泛的海外传播问题,通过案例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好莱坞电影要肯定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观察者站在理性的立场去尊重、描述差异;中国电影要建立文化自信,重新审视电影的基本理念,借鉴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作模式,立足本土现实和民族情感,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对制作和传播具有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内外电影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建构与正面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好莱坞先后两部《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中国观众的热议,其中主人公阿宝的文化身份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片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然后分别从颠覆"熊猫"的符号、"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以及惊险而幽默的好莱坞式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旨在说明阿宝实质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