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英国食物消费的变迁反映在人口与资源之间的波动上.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的研究不能单纯以人的需求为尺度,也不能单纯以自然的供给为尺度,应该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依靠技术发展获得了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获得生态缓解,食物消费结构等也在发生变化,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食物消费的变化.这一时期食物消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论证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是影响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由城市化导致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偏好的变化以及市场发育和职业变动等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中国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在预测未来食物消费趋势时,如果只考虑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食物消费的影响而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往往会高估收入对食物需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简论几种主要的食物──人口论模型霍学喜,石爱虎,李磊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增长既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扩大了对社会最终产品的消费。人类既从事生产又进行消费的双重经济行为,使人口问题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由干对科技进...  相似文献   

4.
海生 《家庭科技》2014,(9):47-48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水土资源的日益匮乏,以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预计5~7年之内肉类的价格将会翻一倍。到时候,肉食将成为一项奢侈消费。但是,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从肉食中摄取蛋白质,如果将来吃不起肉,如何才能补充蛋白质呢?为此,开发新型食物,拓展食物的来源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古语有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好我国十亿人口合理食物结构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消费的食物中可以概括为两类——植物食物和动物食物,然而究竟以植物食物为主,还是以动物食物为主,或以植物食物和动物食物并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实际课题。  相似文献   

6.
综合经验上的判断和以全国31个省区市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所展开的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新农合的实施显著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食物消费支出水平。为此,应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落实,努力解决制约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与此同时,与东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具有更高的食物消费需求水平,因此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广大农民群众食物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改善中部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建立合理消费模式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可能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因此,必须从消费需要出发,按照消费模式合理化的要求,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一、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我国农业内部结构还很不合理,实现合理的消费模式,应该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根据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第一,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我国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粮食品种比较单一,豆类作物和稻谷以外的其他品种发展缓慢,不能适应改善食物消费结构和满足人们膳食营养需要,必须花大力气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一样,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消费。精神消费,从历史上看,它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显著标志,从现实上看,它是人类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从未来发展来看,它必然又是自由王国里最受青睐的享受方式之一。精神消费无论是在人类最初叩响文明大门,抑或是今天建造文明的大厦,它都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经验性判断的基础上,基于2001-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对中国农民食物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新农合的实施,显著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食物消费支出水平。实证结果还表明,中部地区的农民群众与东、西部地区的农民群众之间,在自发食物消费支出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更高。  相似文献   

10.
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差异问题,可以发现:(1)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非常明显,但是总体价格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西藏和重庆的价格水平很高,主要是由该地区居民消费的食品价格和食物消费比例所决定的,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食物价格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3)在市场定价商品价格地区间差异巨大的同时,政府定价服务价格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11.
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正义是当代社会日渐凸现的重大伦理课题,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消费正义的实质是用人类整体理性来反思人类的消费行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主张合理消费、正当消费、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消费观,健全利益机制,发展绿色产业,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实现消费领域的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才能发挥消费活动对人类有益的价值,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食物不仅仅是人类食用的自然之物,更是人类在其能力范围内超越自然的必然限制并自由地创造好(善)的生活的精神之物。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着饥饿驱使下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抗颉颃与重叠共生的密切联系。在此联系中,食物自身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关系。这就提出了食物伦理的根本问题:如何把握食物所蕴含的伦理关系?该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是否应当禁止食用任何对象?是否应当以任何对象为食物?应当以何种对象为食物?食物伦理第一律令、第二律令、第三律令分别回应这三个子问题。第一律令、第二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不应当"的否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消极自由(免于饥饿或不良食物伤害的自由)。第三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应当"的肯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积极自由(正当追求优良食物和善的生活的自由)。三大律令分别从不同层面诠释出食物伦理的根本法则或食物伦理的总律令——食物伦理的自由法则。  相似文献   

13.
徐家林 《河北学刊》2005,25(4):48-51
观念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并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观念是人为的创造物,观念生产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观念传播是观念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对观念消费的实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消费是观念生产的目的。观念通过消费,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指导着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为,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萍 《理论界》2013,(5):46-48
目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起源于美国并不断蔓延到全世界的消费主义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造成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这种消费方式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我国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要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采取绿色消费、可持续的适度消费方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自主化的消费活动是确证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然而,在消费符号化的社会中,消费目的异化为满足人类的虚假需求,商品的基本属性、流通的媒介、消费的理念都出现了符号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消费主体被符号编码定位。消费符号化逐渐消解精神空间的独立性、造成社会空间的破碎化、威胁生态空间的平衡性和延续性。为了摆脱消费符号化的牵制,避免未来发展的被动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健康消费引擎,重建消费主体的独立地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氛围,倡导科学消费、公平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人口生产等四种生产活动.它们是维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并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消费活动.人的适度的物质消费活动和健康的精神消费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16,(6):133-137
在消费社会里,人类的消费活动、消费过程文化意义越来越浓厚,消费文化对人类消费活动的引领作用亦随之明显。文化自身承载着意义,拥有教育功能和批判精神。拟使消费文化发挥更多的积极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的积极意义和批判精神,还应强调消费文化的真正正义,使消费文化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表现出一种道德担当。在一个人均资源并不丰厚的国度里,消费既包含文化,也包含道德规约;既包括文化牵引,也涵盖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8.
论节约、消费和浪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正确认识节约、消费、浪费及其相互关系.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浪费是指人们脱离自身的实际需要、对稀缺性资源效用的滥用或废弃.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因此,人类必须永远节约.  相似文献   

19.
人类消费行为的生态取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行为也融合了生态因素,生态消费已经成为人类消费行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节俭消费,也不同于炫耀武的奢侈消费,而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类面对生存和发展困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演变过程看,消费环境经历了限制消费、激励消费、可持续消费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基于连续时空运动中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准则,目的在于不断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益,实现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技术、社会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得以创新和发展,表现为人类的消费活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