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趣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恰似一种催化剂,能不断促进学生去实践、探索。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足见兴趣在学习中有重要意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说:“我们教书,并不象清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了,最主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如果引起学生兴味了,做教员的竞不讲也可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以抛砖引玉。1认真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正常言道:“人生识字聪明始”。怎样让儿童快乐识字,提升识字效率?我觉得我们应当找寻“秘密武器”,抛砖引玉,拓展孩子识字途径和空间,在生活实践中让他们乐学、会学。最近几年,我对低年级高效识字教学展开探究,我想结合课内外教学研究和前辈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识字教学的见解。秘密武器之一:抛兴趣之砖,引乐学之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名言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开心吧     
《社区》2009,(2):34-35
罚钱 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见学生大部分都在睡觉。老师便定了一条规矩说:“以后课堂上有人睡觉者全部罚5角钱,由班长负责。”到了第二节课,小明实在太困,拿出一元钱给班长说:“班长,我睡一元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很多语文展示课上,常常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加之又有“现代化的武器”在手,于是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多媒体操作课”。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象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放羊式”的讨论,真是很“热闹”。可一堂课下来,学生读课文却依然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8.
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思考张瑞宣山东教研室吴心日老师去年听了300节语文课,到过各类学校与教师作过交谈,之后说:“不少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不懂得中学语文怎么上;要么上成大学的文学赏析讲座课,要么上成引经据典的纯知识课,对怎样上中学语文课很缺乏实际...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情况,就大学语文课是“长寿课”还是“短命课”,执教大学语文容易抑或困难,大学语文课是专管阅读欣赏还是兼管指导写作,大学语文教材篇目的选取问题,大学语文教学仍需艰辛的探索过程以及有关大学语文课的几点忧虑等问题作有关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文章里,我们曾多次揭示了“破碎的语文教学”和“破碎的语文教育观”现象。语文教学之所以“破碎”,是因为只看到语文课内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大块知识和语文课外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三大类知识。而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统一于庞杂的知识网络。在语文课中反映出来,以致于竟然看不到语文课就是习得语言(获得理解、表达能力)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因此,把语文课上成知性分析课,所谓知性分析课,就是指对语文课程涉及的八大块、三大类知识的分析和讲解。语文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成了“教”的课堂。这种知性分析造成语文课有讲解不尽的知识,分析不完的课题,上得极为“破碎”,因此忽视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片机械模仿的“沼泽”。说要“以读代讲”,课上便是成片成片的读书声。乍一听,不错呀,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可细听之,却发现问题多多:读得干巴巴的,为读而读,并无感情可言,更别提什么读中感悟了;提到“合作探究”,便大搞“小组讨论”,这也是眼下语文课惯用的形式,似乎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于是不管多简单的问题,总是要经过一番讨论才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言”与“意”的互转便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这就给我们研究和认定语文教学中若干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快的“武器”,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去年参加了连云港市语文“同题异构”教学研讨课,我执教《母狼的智慧》一文,课后,同行给予比较高的评价,专家称“是一节真正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下面针对“语文味”想谈谈自己浅薄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4.
冷峻 《社区》2008,(27):44-45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入秋以来气温下降,在经历了炎夏的酷暑和湿闷后,人们倍感秋季的凉爽和舒适。宜人的秋季,也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  相似文献   

15.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入门”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说”、“学”、“乐”、“画”、“物”的导人方法所“逗”出的“情”.它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启动内驱力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学生的“情”被“逗”开了,也就具备了跟课文“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梁倩 《新天地》2011,(12):470-470
语文,我们的母语,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它充满着诗情画意!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语文教育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高雅文学素质的培养、高超语文能力的造就。所以语文课,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它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我想,只要我们用心的在课前、课上、课后多加一加,减一减,语文课就会真正意义的归真了!  相似文献   

17.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陆陆续续听了不少新课,但我始终有一个感觉:真正属于孩子的语文课太少了!即使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亦是如此。课堂上不是缺少自主,就是放任自流,那种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的现象还比较盛行。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上儿童本位缺失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把小学语文建设成为儿童语文,回归语文课堂的儿童本位是当前践行“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沉重的负担,相反,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姚为洲课型结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形态。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的原则之一“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型结构,对提高教学...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教育改革浪潮,近几年来高等师范学校语文课也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高师语文课改革的基点是什么?这是高师语文课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这里,我们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一、根据高师特点,建立高师应用语文课语文,不论哪类学校、也不论哪个历史时期,都把它列入基础课。高等师范学校尤其如此。解放后一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学校比较普遍地开设了“文选及写作”课。近年来,不论文、理科大都采用上海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的《大学语文》作为教材。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