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已成了一个几乎无法使用的词汇。虽然它还不象“情境”(situation)一词那样无用(不必附加到任何一个名词上去),但也成为一个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明确含义的不适当的词汇。人们在使用这一词时,可能知道它是指什么(尽管有时我怀疑是否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却无法保证听的人会按照说的人同样的意思去理解。在我们讨论种族问题时(这早已是一个难以论述清楚的问题),“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威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是势不两立的敌国,还是和睦亲善的友邦?两国关系的走向是战还是和?在本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夜,中国政治界和舆论界曾对上述关系着两国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一场全面、深入的论争。整个论争是围绕着下述问题展开的:(1)对当时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形势的认识。(2)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原因与责任何在。(3)中日关系的走向,是战还是和。(4)怎样评价和对待日本政府的“日中提携”和中国政府的“睦邻敦交”的政策。(5)在当时的条件下,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否还有可能.论争过程显示:蒋介石一派力图化敌为友,避战趋和。汪精卫一派始终认敌为友,主张满足日方要求,求得两国间的“和平提携”。力主抗战的各派人士,则认为日本亡华灭华的政策已定,中日之间一场大战必不可免。历史的进程已对这场论争的是非作出了公正的检验,也给后人揭示了深刻的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每一年的辞旧迎新之际,职场人士也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着新打算。因此,每年的岁末年初,—般都是跳槽的高峰期。那么,你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是否满意?是否也需要考虑去留问题?是否会成为跳槽大军中的一员?下面的这套测试题,能帮你测出对目前职业的满意度,并对症下药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5.
农民负担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问题。减负,究竟难在何处,怎样化难为易?成效如何?农村基层干群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最近,笔者走访了刚摘掉农民负担“重管”帽子的苏北响水县,听听百姓怎么说———群众负担减下了,干部工作好做了王仕春(响南乡河口村农民):一提到负担,咱最恨的就是吃喝风。前些年,我们1600多口人的小村,一年要吃掉两、三万,1996年吃到4万。有的乡干部下村,事情没干多少,天天吞“山”咽“海”,醉得头重脚轻。上梁不正下梁歪,乡村干部大吃大喝,组干部…  相似文献   

6.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马克思在对基督教思想、唯心主义、传统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就“真”而言,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内容;就“善”而言,“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善”的内涵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善”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美”来说,实践是“美”的源泉,只有劳动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7.
雕塑是时代的纪念碑,服装是人类的编年史。当人类的二十世纪行将过去的时候,人们发现服装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有权跟雕塑、建筑、绘画并列进入造型艺术的“大家庭”。服装和雕塑是比较亲近的姊妹艺术,它们有着“显著的共性。有人说,雕塑是静止的舞蹈,服饰人物是活生生的雕塑。现代服饰的本质是在于使人融成一个艺术整体,以展示人自身的形体美和心灵美。雕塑艺术难道不也是如此吗?黑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部《论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安贫”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表面看来孔子是很重视和提倡“安贫”的。于是有人就说,穷光荣的思想,来自孔子及其门徒所倡导的重贵(做官)轻富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个人求富欲望的舒展。此类话语甚多不—一而录。这样简单地就把中国几千年的贫穷归罪到了孔子身上,似乎太沉重啦,也不合清理。这种评论(结论)恰当吗?笔者认为并不恰当,或者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这种看法的人,恐怕是把孔子’安贫”思想的真正涵义给领会错了。孔子的确多次反复地提出…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住在夏威夷的时候,人们互相之间非常和善。见到任何一个从面前走过的人,他们都一定会说:“Aloha!”,意思是“你好!”我刚从香港去的时候,很不习惯,但后来习惯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从夏威夷搬到纽约的每一个星期,我也是这样做的,十分友好。但马上我的朋友就警告我,这不是好的行为,因为生  相似文献   

11.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魏剑美原名“建美”,他之所以要改名为“剑美”,就是要以文字之剑和思想之剑为武器,“对不公平的现实,对丑恶的人性,对腐败的官场,对媚俗的教育,对堕落的世风”等等不良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将这些现象背后的丑陋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剑美”剑锋所指的重点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痼疾:“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官位”决定一切,官运通而一通百通,官位废则一废百废;官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名誉和地位,也是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更是引诱一个人堕落的渊薮。魏剑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和深入骨髓的刻画,其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换个起点,换个活法”。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情感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 ,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研究表明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 ,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到 80 %以上 ;如做他不感兴趣的事 ,能力只发挥2 0 %。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是非常主张“乐学”的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好乐者。”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名言了。在他的一生中 ,他的学习活动就是如此。他曾学鼓琴于师襄 ,兴趣极大 ,由“习其曲到得其教”再到“得其志” ,“得其人。”…  相似文献   

14.
1920——1922年间,王统照、叶绍钧、冰心等写了一些以歌颂童真、母爱为主导倾向的小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爱”与“美”的小说。关于这类小说的审美形态历来有不少分歧。有的看到其作者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而文学研究会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因而断定“爱”与“美”的小说也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长时期来,哲学教科书总是教导人们:要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败。因而,这些年每当人们追寻失败的认识原因时,几乎无不提到“违背客观规律”之类。实际工作者这么说,理论家乃至哲学家也常常这么说;过去这么说,而今依然这么说。看起来,这个调子要一直唱下去了;可是,真的该如此吗?人真的能够“违背客观规律”吗?  相似文献   

16.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在这段话里,“浴乎沂,风乎舞雩”二语,究竟作何解释,其中的“浴”、“风”二辞,更是关键所在。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人言人殊。约而言之,不外下列四种看法。今特加以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多系古今中外名篇,具有典范意义,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引导学生取法前人的经验,把握规矩,举一反三,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这门工具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作教材的诗文也未必尽合绳墨。在教学中,是据实指出前人写作中的某些失误引为鉴戒呢,还是把不“规”不“矩”的地方说得“又方又圆”?这不仅是一个关系着学生能否掌握合乎客观标准的“规矩”以便执一绳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能  相似文献   

18.
骆宾王七岁吟鹅,少负盛名;长而慷慨,豪纵任侠;诗文会友,意气横溢;官场失意,拂袖而去;檄文讨武,震山撼岳;兵败不降,铁骨铮铮,文人乎?高士乎?侠骨乎?可是,这样一个生命色彩非常浓烈的人,命运之神却一再与之作难,为人一世,坎坷一路,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为什么骆宾王命途多舛一至于此呢?是其才耶?学耶?识耶?是其时乎?运乎?命乎?答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什么?     
几位老友相聚,谈人生,话经历,议论起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在当今市场大潮中,人们自然首先想到金钱。只要财源滚滚,什么东西不能买?什么事情不能办?什么福不能享?这样看来,有钱就能幸福。然而,金钱并非万能。君不见,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文凭”,但买不到“水平”;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业绩”,但买不到“人心”……况且,崇拜金钱,也会让人性发生扭曲,使人走上邪路。明代一首《题钱》的民歌说得好:“人为你东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