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婚礼在中国古礼中占据着根本性的位置.因此,对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婚礼礼仪形式和比较成熟的婚礼礼义思想,文章在阐述周代婚姻缔结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宗法制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4,(3)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礼义、礼仪、礼制、礼度是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也是其学说得以建构并付诸实践的保证。其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是:礼义概括礼的本质特性,是礼仪、礼制调整的内在规定,而礼度正是体现这些规定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尺度。礼仪是礼在天人、朝政和人伦交往中程序性的活动,礼制则是在礼器形制、数量方面的规定。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理论层面、程序过程、器物使用和调整原则等四个方面维持了礼的运行,使之成为延续数千年并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礼仪与礼义之间是起点与终点、外在与内在、行动与思想、表现与实质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应该从"礼仪"与"礼义"内外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国人道德文明素质。社会教化中应该注意个体、社会、国家精神的不同。"礼义"仍应为当代社会教化之重点,这是因为其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礼的精神实质在于:和而不同、等差有序的文明秩序;恭敬、辞让的尊人利他精神。弘扬礼的当代意义,必须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坚持等差伦理与平等伦理的统一。弘扬礼让精神,抑制过分竞争。  相似文献   

5.
企业礼仪是指企业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信息沟通的方式等.企业礼仪文化则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从教育引导,奠定礼仪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完善制度,提供礼仪文化建设的推行依据;抓好落实,促进礼仪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三项工作入手,分析了不断提高企业礼仪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用于维护社会、家族人伦关系,是儒家礼教的重要内容.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人伦关系的很多方面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故本文所指的"非礼"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不合礼节"、"不礼貌",而是与儒家礼教背道而驰之意.  相似文献   

7.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人很容易想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文化。但儒文化的源头何在,恐怕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儒文化的母体应是我国人文始祖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换句话说,儒文化是从舜文化繁衍发展而来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印证。(一)中国素称礼义之邦。作为道德规范总和及儒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礼古已有之。舜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也是礼。虞舜极重礼,遵礼巡狩,修正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遵从三年丧期之礼,设立执掌五伦敦化的司徒和掌管祭祀礼仪的秩宗等。孔子《为政》曾说过“殷因于夏…  相似文献   

8.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11,(6):103-107
礼分为"礼仪"、"礼制"、"礼义"三个层次。礼义决定了礼制,礼制决定了礼仪。因此,所有的"礼制"及其外在的"礼仪"表现,其实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礼义"———正义原则。儒家的正义原则一个是正当性原则,一个是适宜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吴中胜 《江海学刊》2014,(2):184-188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义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早期的观念中,礼分三个层面,相应地,中国早期的文学伦理学思想也有三个层面。最大的礼是"天地之别",天尊地卑,理所当然,文学要遵从天地之序;把天地之序推衍到人间,就成了"人伦之序",文学要厚人伦美教化;进入人与自身的层面,要求调节个人情感,文学则要求节制情感抒发。《文心雕龙》秉承中国礼义文化的基本精神,以礼立体,以礼论文,是中国文学伦理学的早期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0.
马银川 《东岳论丛》2023,(1):121-128
汉魏六朝时期礼文化发展较快,五礼成为国家的礼仪制度,影响广泛。在此背景下,数量丰富的游艺赋表现出明显的礼文化特征,作者在创作中多侧重描写与游艺相关的礼义、规则、流程等,淡化其娱乐色彩,希图以此来强化皇权正统,塑造君子人格,宣扬德政理想,表现出文人虽身处乱世而积极回应与构建以礼为中心的精神空间的努力。由此可从一个方面说明礼乐精神在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可窥见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之一隅,对唐代游艺赋的创作亦有直接影响,沉淀为游艺赋创作的一个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通过创造性转化汉唐经学的知识范式,开启了"经学理学化"的阐释转向。代表人物朱熹不仅成功打通"四书学"与"家礼学",还建构了一套崭新的礼学阐释模式,即将"三礼"置入唐宋社会转型后庶民现实生活,融入庶民思维、行为与习惯,纳入宋明理学之中且以理"格俗"。朱熹"格俗",是以天理、礼义为本,将不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礼"废俗";将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俗合礼",最终使《家礼》得到公度的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艳霞 《理论界》2004,(6):214-214
礼仪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礼仪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对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何为礼仪?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礼仪是"礼"德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德和行为道德的统一;它具有行为调控和人格完善的功能,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礼"是制度、仪式、规范、品质,是秩序与和谐,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秩序和人之为人的精神和风貌,又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社会风尚。"礼"在治国理政中具有枢纽价值;其内在动力是"乐"。礼的实行要遵循"道"的运行,而"礼"的本质,则是彰显"道"的精神。"礼"是人禽之辨的标志;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创造性地转化儒家礼治的思想价值应该从以下若干方面入手: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儒学礼义(仪)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治国理政、淳化社会风尚提供历史智慧;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根据正义原则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来变革礼义(仪)文化;要给儒家的"礼"注入主体性,建构法权人格,使人有尊严地生活;儒学"以仁为人之安宅,以义为人之正路"价值和以"敬"和诚信的礼义内蕴可以用来消解西方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构建以"我们为中心"的道德和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在晚清时期第一次真正遭遇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在外力作用下,被动地与国际外交礼仪接轨.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一、外国使臣觐见清帝时的跪拜之礼不能坚持;二、由于对国际外交礼仪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我国晚清外交使臣在国际交往中遭遇了一些尴尬;三、我国外交使臣兼顾两种身份引起一些外交礼节上的冲突;另外.夫人外交也为当时国人所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礼制虽存在着封建质核,但至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或准则,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具有道德这一内涵。就古代中国而言,伦理道德的体现便是遵循礼制,它早已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内化为国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中华先民尊崇的生活方式,礼义是中华先民追求的精神价值,礼中蕴含着中华先民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概括起来便是一个"仁"字。中华传统礼制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资源,但必须经过现代性转换,即守望本土传统,又以现代性为标准审视、转换并汲取古典文化精义,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获新生。寻求中华传统礼制现代价值的基本态度,应当是立足于以多样性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化生态,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民间实践中,探寻其沉淀下来的伦理共识和道德品格,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用中华智慧来创建适合当今社会的礼仪价值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相似文献   

18.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将文化结构三层次说与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结合,可知礼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延及夏商物质层面的“礼物”,到西周以周公为代表制作礼乐文明的礼制,再到以春秋战国之际观念层面礼义的探讨三个阶段,将文化的发展从物质而制度而思想的演进与礼从“礼物”、礼制、礼义的—对应,既可以得出历史和逻辑演进一致的结论,也可以研析礼在先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儒家主张崇礼。中国人历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乃至可以把“礼”看作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标志。荀子在讲到“礼”的时候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在这里,“天地”概括了天与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黄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质。其次,对“先祖”的推尊,表达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