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豫皖苏边区位于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三省交界之处。1938年初,徐州会战后,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敌我顽三方都加以关注。1939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开创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此生长成新四军第四师,并对冀鲁豫、苏北、皖东北和皖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屏障作用。皖南事变后,边区失而复得,到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豫皖苏解放区,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和主战场之一;淮海战役后,又成为渡江南下的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豫皖苏边区位于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三省交界之处。1938年初,徐州会战后,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敌我顽三方都加以关注。1939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开创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此生长成新四军第四师,并对冀鲁豫、苏北、皖东北和皖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屏障作用。皖南事变后,边区失而复得,到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豫皖苏解放区,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和主战场之一;淮海战役后,又成为渡江南下的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938年2月,彭雪枫奉党中央、毛泽东之命,来到河南,担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军事部长、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开始了他中原抗战的戎马生涯.随后,又先后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驰聘于竹沟、豫皖苏、淮北等地,进行抗日斗争.他坚定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创造性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造和开辟了豫皖苏、淮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原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创造性地贯…  相似文献   

4.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彭雪枫统率的新四军四师为主力创建的一块解放区。它是华中抗日根据地中较大的根据地之一。以津浦路为中心,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京汉路以东、运河以西的地域是其活动范围。这是一块拥有六百万人口,横跨豫、皖、苏,鲁四省边区的广阔地带。新四军游击支队和淮北人民正是以它为依托,由三个连三百多人发展成为拥有十二个团一万九千余人的抗日队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不仅保卫了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皖东抗日根据地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前身,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的安徽东部(含江苏一部)地区。抗战时期,它是华中新四军向西防御、向东进攻的重要战略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对地方武装的成功改造,是新四军统战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华中抗日根据地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我党的方针策略,从组织、思想和作风上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充分壮大了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彭雪枫将军等领导的新四军四师和开创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干部,壮大发展了抗日骨干力量;宣传、动员、教育了广大群众,激发了他们参加抗日斗争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新四军所在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根据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救荒的措施,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赈济灾民、发放贷款、提倡互助、减免税收、扑灭蝗虫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工作的特点是: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重视工作效率与工程质量,鼓励生产自救。华中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政策的推行,保证了根据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改善了灾区群众的生活,密切了军民关系,巩固了根据地政权.  相似文献   

12.
新四军各级党政军领导人灵活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开辟和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坚固基础。同时各级领导人根据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统一战线加以灵活运用,使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除了具有全国统一战线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统一战线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实现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为了开辟华中敌后根据地,于1940年10月由黄克诚同志率领八路军五纵队南下苏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並与陈毅、粟裕同志率领北渡东进的新四军会师,以完成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党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委,在苏北盐阜地区成立新四军军部,继续进行华中的抗日战争。苏北盐阜地区有盐城、阜宁、阜东、淮安、淮阴、建阳、射阳、涟水和滨海九个县。日伪除盘踞几个县城外,广大农村全都  相似文献   

14.
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并使之成为我党在华中敌后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这里地处战略要地,抗战时期一直是敌、顽、我三军激烈争夺的地方。新四军之所以能在茅山地区站住脚,这与陈毅等新四军指战员认真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灵活运用党的策略方针,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在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内活动的抗日主力武装最多时达三四千人左右,地方抗日武装和行政机关的人数要超过上述数目。担负其给养任务的是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财经部门,他们不仅保证了自己所需要的经费,而且多次拨出巨款支援江苏省委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根据地的财经工作在各个阶段中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内容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并对其特点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6.
吴芝圃传略     
吴芝圃同志是我省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豫西特委书记、豫皖苏区党委书记、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主任、华中中央分局宣传部长、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  相似文献   

17.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同志在发给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的负责人陈毅等同志的一份关于“华中工作的意见”的电文中就曾明确指出,要打开华中各根据地局面,恢复各根据地秩序,制定比较固定的经济政策。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上述指示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根据地就不能长期坚持抗日战争,而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就少不了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我们党当年在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既定的经济政策而发行的各种根据地货币就曾经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支援抗日前线、发展经济和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学术界在关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方面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 ,新四军和由新四军创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是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对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四军在抗战中 ,抗击了日军 1 6万人 ,占侵华日军总数的 2 2 %强。抗击了伪军 2 3万人 ,占伪军总数的 30 %。”[1 ] (P48) 新四军就是运用游击战术 ,跟日本侵略军打了 8年 ,打了 2 .46万多次战斗 ,毙伤俘日伪军 47万多人 ,沉重地打…  相似文献   

19.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程怀儒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阵地。它北至大青山,南达海南岛,东濒大海,西临陕甘宁,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19个省区。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  相似文献   

20.
苏北盐城,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积聚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也是敌、顽必争之地,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等我党我军高级领导机关相继迁驻盐城,特别是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力挽狂澜,发布命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5月又于盐城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