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曾领导北宋古文革新运动,取得了震烁古今的成就。无论是在创作实绩上,还是在理论主张上,都体现出大家气度,既受到当时士子的尊重,也博得后人的赞许。但是,考察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却发现它有相当的复杂性。对于不同的文体,欧阳修的创作态度、主张都不一样。最主要的是表现在他的诗文主张跟词学主张的殊异。本文即想对他在不同文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迥异的文学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辞赋化倾向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了端倪,到了秦汉这种表现更加突出。秦代李斯之文,汉代不论是诸子散文还是史传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文采华丽、辞藻丰富,创作手法上的铺张扬厉、踵事增华,以及结构方式上的“主客问答”、散韵相间。推究其原因,既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初衷相关,也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的演进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宋初柳开、王禹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但就宋初文坛的整体情况而言,柳开、王禹等人代表的文学复古革新倾向却没有发展为文坛的主流。当时文坛最为壮观的是佑文政策刺激下崇文风气的形成与诗赋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生气灌注的中华民族成长史和华夏人民生命状态演变史.古代诗文中存在着异常丰富的有关生命问题的叙述.发掘文学在古人生命中重要地位、古代诗文创作的生命价值特质和古代诗文抒情倾向苦闷的独特消解方式,对建构古代文学的生命主题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文人构成具有一些特点,从横向共时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民族性问题。民族性主导下的元代文人具有了民族差别特性,而元代文学也具有异族征候。从纵向历时的视角来看,则涉及遗民身份及其所主导的遗民文学。元代文人的身份差别构成了别具特色的身份文学。而关于元代的整体文学风貌,也具有一些特色:一是基于叙事抒情的杂糅多体性,这以元曲为代表,表现为叙事的介入和抒情的自由解放;二是诗文这样的正统文学样式中的抒情呈现出自由之势,并相应地有了个性的突出和心态的平和,平易正大和奇崛的文风都是文人相对自由的存在状态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汉诗中的"和习"是日本人最初尝试汉诗文创作时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经过长期吸收、消化中国文学之后,日本人在创作汉诗时为了体现民族文学特色,有时故意在诗文中表现日本语的特点即"和习",这应该看成是汉诗日语化(本土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日本汉诗内容与形式趋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他们以“性灵”为核心 ,主张文随世变的发展观 ,强调诗文创作“真、质、趣”的标准 ,提倡文学宜今宜俗之说 ,高度评价小说、戏曲和民歌等通俗文学 ,成为其后性灵文学发展衍变的思想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0,(6)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期,仅以笺注唐人别集而言,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即前无古人。此外,清人在笺注唐人别集的过程中还表现出明显的史学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作者年谱的大量改订或补作、诗文的系年化倾向以及笺注过程中诗史互证方法的普遍运用等三个方面。这种史学化特征是清代考据学影响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知人论世"理论在笺注唐人别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宋代贬谪诗文的高旷情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诗文家众多 ,宋人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诗文 ,在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上与前人 (特别是唐代 )有所不同 ,大多表现出高旷平远、淡泊闲吟、乃至戏谑调侃的特征 ,实现了对传统贬谪诗文以悲为美、且多表现哀怨愁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30年代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盛况空前,其后,它们依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从总体上审视30年代文学,却有一股明显的弥漫于创作和批评中的偏离文学审美特性的倾向,在创作实践乃至批评理路上出现了不少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作品;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错综复杂,左翼文艺内部也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13.
明初越派文人对台阁体文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台阁体作家继承了越派文人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专注于发挥诗文歌功颂德的功能,创作了大量应制颂圣之作;越派文人文法韩欧、师崇盛唐的复古观念影响到台阁体雍容纡徐、平易正大的文风的形成;越派文人坚持台阁与山林并举,后期则偏爱台阁诗文的文学倾向,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纲领和创作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内涵既具有物质性 ,又具有精神性。曹丕引入哲学中“气”的精神性内涵论说诗文 ,其“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与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曹丕文气的基本内涵是 :文章的创作要以表现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为主 ,体现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如果以1598年他挂冠闲居、创作完《牡丹亭》并岁末名僧达观来访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不符合汤显祖文艺思想的实际情况。他论文学的言论大多数发于归田之后,呈现两种倾向:一是主张文学向外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它以标举“情在理亡”,表现世俗之情和创造“怪怪奇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陆机其所以被称为“太康之英”,乃是他的诗文创作代表了绮靡繁缛的太康文风。通过对他现存作品的考察辨析,可以看出,这种崇尚绮靡的创作倾向,其动因主要是为了迎合上层贵族集团享乐之风的需要,希望通过文学才华来干名取誉、获致官职。  相似文献   

17.
叙事诗创作在近代的再度繁荣,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繁荣不仅表现为作品数量的繁多,更表现为其内容和表现方面的独具面目.就古体叙事诗言,其内容方面具有时事化与历史化、生活化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开拓了描写域外、表扬忠烈的新天地;艺术表现方面也呈现出散文化、传奇化、典雅化、讽刺性和长篇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不以词名世,且其词不仅数量少,创作内容也较单一。但对朱熹词作较全面考察,便可发现其词卓然独立,自成一家。其孤标傲世、崇道求仙及宴游怀友、酬唱之作,固然有脱离时代精神的弊端,但也不乏清新素雅之气,隐隐露出一丝激奋之情。这一复杂状况,与朱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主张有直接关系,自然形成其严肃、正统的“夫子词”。因而朱词也自有其美学特点,如风格飘逸潇洒、意境素雅纯正、以诗文入词突出议论化倾向等。这在词坛上确是不多见的。朱熹词自有其在词史上的一席之地而于后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94-99
作为明朝的开科状元,吴伯宗在诗文创作中表现出平正典雅的主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内容上的颂圣颂世,笔法结构上的平正雍容,技巧手法的用典与渲染。这些受到大明盛世背景、鸣盛文学传统、江西地域文化及个人馆阁经历的影响。其作品表现出来的风貌可以说已发台阁先声,故吴伯宗对台阁体的形成具有启示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禹偁与宋初文学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宋初的文坛上,王禹偁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在创作理论上,他强调恢复古道,宣扬道统,在创作实践上,力求以古朴淡雅的文风,矫正宋初文坛绮縻工巧与艰深苦奥的颓风。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实践,首开欧阳修诗文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