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宏观调控经历了计划调控主导、双轨制、综合调控和市场调控等四个阶段.通过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在国有企业改革、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调控机制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2.
论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章在辨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定位与区域经济调控法的关系,就我国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调整所涉及的合理确定宏观调控法与区域经济调控法的界限,合理确认区域经济协调中宏观调控与区域调控的职责范围,将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宏观调控法的范畴,以及确认与规范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地方利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本文明确给出了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并主要论述了作为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宏观调控基本法、保障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运行的法律、经济政策法的立法意义及内涵。  相似文献   

4.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宏观调控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建立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并应用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发现1998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上升周期,但增长快慢程度经常改变,宏观调控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惯性和宏观调控的时滞、调控政策多元化目标的冲突及着力点不当、执行力度和贯彻落实不彻底等导致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不佳。为此,要从明确调控目标、完善调控手段、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做出努力,使房地产宏观调控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土地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土地作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和措施的综合。我国已将土地宏观调控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我国实行土地宏观调控的主要动因,论述了我国土地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提高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探讨了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论述了两者如何做到和谐的双向促进与相互完善的实践经验,并就政府宏观调控的立足点、调控手段、调控目标等,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转型经济期,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必须向合理性趋势转变,其表现为包括主体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调控并以中央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主体体系、手段为从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调节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并用、对象为转向市场和目标为拓展宏观调控目标的内容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30多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以及"现代法治的良性双向运行模式"等理论都已表明,对宏观调控主体进行问责是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路径,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鉴于宏观调控主体可问责的功能和特殊性,对宏观调控主体的问责应是综合性的问责,即构建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绩效责任的综合"责任集合体"及有效的实施机制,以确保"宏观调控受体信任、遵从调控主体的引导以达到调控目标"这一核心行为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成效显著,但在调控手段运用、政府职能转换、种粮成本分担、直补目标选择、粮食信息整合等方面还面临着的矛盾,这需要政府真正树立市场思维方式,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原则, 运用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的调控政策,积极构建粮食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 从法制健全、机构改革、利益补偿、建立直补基金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文章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结果分析入手,结合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市场需求差异、调控政策的特点、规则效应与时机选择等方面,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房地产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农业支持政策改革的效果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20世纪30年代以来持续改革调整农业政策形成了现行的以农业“未来增长的政策框架(二)”为核心的一揽子政策。基于生产者支持估计法的评估结果表明:加拿大农业支持政策改革效果明显,形成了以农业风险管理为核心、非风险管理为补充的农业支持框架,创造了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富有竞争力和适应力的农业部门。对于中国具有如下启示:应加快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探索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县政府联合构建“一体化”农业支持政策;加快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政策组合,发挥好价格支持与挂钩补贴的互补作用;加强对关键敏感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对提高农业竞争力、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商业系统通过体制的变迁和改革,促使市场多元主体形成,推动了流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商业功能的有效拓展。天津商业要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必须以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协调天津商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暴露了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从宏观政策中指导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道路要受到行业内部特殊矛盾运动形态的制约。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例透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有关中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过程和特点的具象把握。在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艺术表演团体固有的政治-伦理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三重身份和伦理性目标、政治性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等多重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艺术表演团体内部复杂的矛盾运动。而正是这种矛盾特殊性构成各级政府在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逐步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将对国内高校财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营改增”会对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原纳营业税的部分业务税率、高校税负、税款缴纳风险、科研工作、贷款等方面产生影响。为了贯彻实施国家税收改革,规范高校财务行为,保障高校健康稳定发展,高校应提升财务部门人员的素养,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加强税收筹划,重视纳税申报流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中国2000~2017年的上市企业数据建立理论模型,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营改增”政策如何通过减税效应、研发效应和分工效应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依据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与产业关联度差异对企业进行分样本回归,考察“营改增”改革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认为,“营改增”改革减轻了中国企业税收负担,同时通过促进企业研发与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途径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营改增”带来的研发创新效应体现出对大企业研发促进更大的熊彼特效应,带来的专业化分工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于产业链的完整度;税制改革增强了高产业关联度行业中的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低产业关联度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阵痛与重生: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路径之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03年以来的试点探索和政策指导性文件的强力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这一文化体制改革中最滞后、最复杂、最艰难的领域终于全面启动,一场围绕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制度转型也由此拉开序幕,这一切将带来不可避免的阵痛,同时也将成为走向复兴之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营改增”税制改革旨在通过税种的转换和税率调整达到避免重复征税、降低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随着“营改增”在全国范围的推行,高校科研开发和转让收入等纳入此次税制改革范围内.“营改增”对高校的纳税人身份确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以及高校整体纳税效果等方面有较大影响.高校要做好“营改增”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规范科研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寻求科研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中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9.
零余额账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制度正进行重大改革 ,以部门预算为基础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 ,推行政府采购。其中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改革的重点 ,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后者以预算单位建立零余额账户为依托进行核算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农业的落后、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而旅游是许多国家振兴农村、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我国乡村旅游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一个包括农业土地政策、资源食品政策、产业金融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企业经营政策的乡村旅游政策框架,希望能以完善有力的政策体系指导并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