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的是非、好坏、善恶判断;价值行为,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的关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在人的本心和良知的指导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这一学说对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3.
杨寿堪 《学术研究》2005,1(5):19-22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第一个全面论述"纯粹哲学"的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提出纯粹知识区别于经验知识,在伦理学上阐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律,在美学上论证审美判断是纯粹的形式的判断.我们说的"纯粹哲学",首先是指哲学的最抽象的普遍性,这是区别于实证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哲学优越之处.其次是哲学的超功利性,它不为人的功利欲望所左右,但却又显现出哲学"无用之用是大用"的价值."纯粹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是哲学中两个层次的问题,纯粹哲学或元哲学是"实践哲学"或应用哲学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学在人类的早期常常和哲学混搅在一起。古代的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伦理思想家。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伦理学渐渐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而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以及它的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伦理学企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决社会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许多问题,尤其注重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对人的思想、精神、灵魂、意识方面的影响,一句话,对人类自身的改造。正因为如此,伦理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崔丹 《北方论丛》2011,(5):122-125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构成维氏语言哲学的本质。"语言游戏"的意义远不是仅仅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索。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由此也超出了它自身的限域,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虽然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概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从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形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内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作用使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需要直面市场化体制实践中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变化了的总体"和"差异化现实",着眼于实现具有时代高度的"历史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新突破。一方面,需要对由马克思哲学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复杂特质,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所生成的诸多"观念"本身,作出属于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念确认与剖解;另一方面,这同时意味着需要诉诸"明心见性"的修行功夫,明确当代实践中进而文化公共性逻辑生成过程中,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所面临的窘迫的真实、真切的生存与生活难题,坚定地以社会公共价值优位和人民群众利益本位的立场,校正马克思哲学"真现实化"的合法化路径,最终形成并确立自己的独特立场、境界、理论品质、个性化的新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优良心性秩序生成过程中的"实践自足"、"理论圆融"与"文化自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郑臣 《兰州学刊》2007,(6):17-2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成旺 《学术研究》2004,4(4):28-32
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源于对哲学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之所以走出了与以往哲学家及同时代哲学家不同的哲学之路 ,在于马克思提供了内在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内在批判体现在对人、社会和实践的科学解读中 ,必然要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在批判避免实践主义和理论主义是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隽 《江汉论坛》2012,(5):95-98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和知识论范式的转变给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应当"问题的研究逐步摆脱了早期教条式的二分关系,倾向于构建二者相互联系、彼此融合的方案。当前主要的三种研究路径,分别从语言分析、道德客观性建构与道德事实论证的角度,展示了伦理学在道德语言、论识论以及道德的客观性基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受到“左”与右两方面的干扰.邓小平同志由此提出了反“左”与反右相结合的辩证法思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同时在反“左”时警惕右,在反右时警惕“左”,坚持反“左”与反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红色旅游区服务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湘君  帅建华 《兰州学刊》2005,(6):228-229,245
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兴起,给红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红色旅游区的服务体系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难以满足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针对缺陷,不断完善,才能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区健康、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荣池 《河北学刊》2006,26(3):220-222
“灌输”教育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却遭到许多人误解。实际上,“灌输”教育仍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客观实践还需要继续在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领域大力实施各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把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民族凝聚力和思想道德状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处在信息社会。人们不可能离开各种信息的“灌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形成主导价值观也离不开“灌输”。而且,“灌输”教育对于克服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灌输”教育,还需要进行内容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对文本进行校释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老子>二十五章.关于章旨,这里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本章所论述的道的本质性状以及如何体道的问题,可归结为哲学意义上的"一"来理解.本文主要从"一"与"道"、"大"等的语源关系加以探讨;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法特征,即主词和宾词围绕同一中心语而递相推转.这种句式在表达其内容时,更强调开头的主词和末尾的宾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所谓"人法自然"或"王居其一",充分表明了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体道精神.  相似文献   

16.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7.
宋濂与台阁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研究明初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有关宋濂与台阁体关系的不同观点,全面研究了宋濂的理学思想、文学理论与实践,认为:宋濂的文道一元论,是本于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基本认识;他由山林而入台阁,执掌文坛,强调明道致用,因此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创作以宣扬理学思想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典雅平正,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但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他的深刻思想与宏富创作也不是后世"台阁体"所能涵盖的。  相似文献   

18.
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萌芽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大盛于清代中期,梅文鼎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通过论证西方天文学中的许多论断均见于中华典籍,来证明"西学中源"说的正确性.梅文鼎"西学中源"说的理论形成与其生平、所受教育以及仕途情况密切相关."西学中源"说至清末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并且至近现代余韵犹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不仅用自然哲学来框范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而且,他的一些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学价值.老子的"虚静"观,在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农业方面,毛泽东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国五亿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干社会主义事业、奔共产主义前程.按照这一理念,他一贯倡导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总之是提倡一个"公"字,反对一个"私"字.依这种理念和精神的逻辑推理,干部、社员隐瞒粮食产量并且"私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而,耐人寻味并出人意料的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对隐瞒粮食产量的做法采取的并不是反对和批判的态度,而相反地是同情、赞赏甚至鼓励、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