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唐代宫女的命运,仅靠正史是不够的。因为帝王们对他们后宫糜烂生活讳莫如深。如新旧唐书中多说的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记载某年某月因某事释放宫女,而对宫中选妃及宫女生活等事均未有记录。《资治通鉴》还记载唐玄宗于开元二年因民间指责他选妃而装模作  相似文献   

2.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相似文献   

3.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唐代亡故宫女的墓志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有着特殊的书写方式与格式。墓志铭文首先录宫女的姓氏籍贯,次录宫女的性格、职位、品阶,再录宫女的卒时、葬所,最后以“铭”文结束。这种程式化的书写方式跟唐代后宫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体现出古代后宫制度对于妇女残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类专咏宫女生活的诗歌.首见于汉朝的为"宫怨",继之,南朝有"宫体诗",隋唐间兴起《宫词》,主题多为反映宫女怨愤,少数状写宫女妖艳.中唐王建《宫词百首》涉及宫女生活稍多,但大抵出于想象.五代王蜀后妃花蕊夫人《宫词》算得此类诗歌顶峰之作,其所涉既有宫女当值情景,又有度闲动态,全出亲历,颇具史料价值.吟咏宫女卫队、宫女马球队者,可补史籍的失记;宫女日着道妆的描述,足以同多家诗文佐证唐、五代妇女以艳丽道服为时世妆.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唐诗中所见的宫女体育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使得女性体育活动也得到新的发展,那些生活在皇宫大内的女性在体育游乐中释放郁闷消闲健体,以求身心的自由解放。举凡蹴鞠、马球、驴鞠、步打、射箭、围棋、舞蹈等适合女性开展的体育活动在宫女中得以流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女性自由奔放、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乃是唐代文化繁荣的重要一隅。  相似文献   

8.
宫女是李贺“怨妇”类诗歌中的一类典型形象。李诗中的宫女们都有一个“总特征”:被“抛入”一个“异己的世界”。她们都生存于一个不属于她们但却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世界,过着一种“外在于”她们的生活,虽然她们有美好的憧憬,但最终沦为无奈的挣扎。这种“异己的世界”中的无奈挣扎,正是诗人李贺自身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9.
论述《步辇图》中宫女佩戴的臂饰是缠臂而不是跳脱.首先由唐诗说明该臂饰不在唐初盛行;再由唐初同期的墓室壁画说明该臂饰不使用在唐初窄袖衣上;最后由同期的卷轴画说明该臂饰的正确用法.由此说明《步辇图》的真伪,论述金缠臂臂饰的由来及后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民间的手工艺常常归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是艺术领域中一枝奇异而朴实的花朵。民间手工艺的产生和创造起源于民众生活的必需,并依托于一定的载体而逐渐发展成熟。凉山彝族漆具属于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是依附于木皮载体上对生活的艺术记载,它原始的造型和纹样延续至今,透着稚拙而朴素的原始意味,被称为漆工艺的“活化石”。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引发了民众生活习俗的改变,许多手工艺不能随时代的步伐继续前行,正面临举步为艰的境地甚至消亡。2006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在苏州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  相似文献   

11.
民间高利贷是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和官方行为对民间高利贷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有破坏性和积极性两方面,尽管官方对民间高利贷持压制态度,但官方高利贷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民间高利贷的繁荣,提高了民间高利贷的利率。  相似文献   

12.
杜牧与王建均是唐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诗人,虽然二者都创作了有关宫廷妇女题材的诗歌,即宫怨诗与宫词,且对后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们的关注重点却截然不同:前者突出刻画宫女之"怨",在寄托自己身世之感的同时对宫女们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后者却着力表现宫女之"乐",以铺陈直叙法对宫女们的种种赏心乐事做了多方面全方位的展示。本文试图从对他们诗歌题材来源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探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孙琴安同志《唐人七绝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印)注解(?)名作《宫人斜》,似有可商榷之处。如:孙同志释“宫人斜”曰:“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好象专指一个专门埋葬宫女的地形倾斜的地方。古人常把以地形倾斜得名的地方叫做斜”。以地形倾斜释“宫人斜”,不妥。现无资料可考诗中所写的未央宫墙西边有倾斜之地。其实这是用典,《广舆记》云:“玉钩斜在江都治之西,炀帝葬宫人处”。可见“宫人斜”以隋炀帝埋葬宫女于月亮斜的杨州西郊而得名,非专在地形倾斜处埋葬宫女也。所以,唐人以“宫人  相似文献   

14.
壮锦     
壮锦,又称绒花被,土锦。是壮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编织工艺精巧,色彩艳丽,图案别致,美观适用而闻名于国内外。 壮锦的生产,史籍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宋代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中说:“緂,亦出两江州峒,如……线罗,上有编地小方胜  相似文献   

15.
莫言主张回归民间,提出了民间写作即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观点。对民间的书写有桃花源式、批判式的书写传统,莫言对民间的书写则是体验式的切入,以自己的体验叙写最朴素的乡村生活,按照乡民的生活原则诚挚地展现他们的生活。但莫言进行的实则是知识分子立场上的民间写作,真正的民间写作只有民间文学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时期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可以分为两汉、魏晋和南北朝三个阶段,在民间与文人两个层面进行。其途径主要有四:正史记载;歌曲传唱;小说传讲;文人题咏。史书是官方记载,注重的是汉与匈奴的交往;歌谣出现于民间,关注的是昭君的命运。文人题咏承歌谣而起,是魏晋以后主要的传播途径,昭君的情感是题咏的中心。文人写作以同情为基调,由以时间为主线的叙述变为以空间为转换的抒情,或刻划昭君的心情,或寄寓自己的失意。在这一时期,音乐是昭君故事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形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校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阴法鲁副教授,曾为该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关于我国古代音乐遗产问题。其中一讲题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规律问题”。阴法鲁首先指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探索这些规律的一把钥匙,我们凭借了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才能对音乐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说。阴法鲁在这一讲里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於音乐的来源问题。阴法鲁说:中国历代的音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形成了收集民间音乐的传统。有的音乐家本来生活在人民当中,即直接从人民生活中选择音乐原料进行创作;有的音乐家采取民间的歌曲、乐曲,进行加工改编;有的音乐家则广泛吸取民间音乐而再创作新的音乐主题。民间音乐通过各种渠道浮升上来。如以《诗经》为代表的“雅乐”,主要是在西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乐府”中的“相和歌”,出于当时的“街陌谣讴”;南朝的“清商乐”出于当时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唐代的“燕乐”是以当时的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又吸收西域音乐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知识之窗     
元宵节之‘最’ 元宵节最早见于我国汉代时期,称之为‘灯节’。最早记载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下令民间‘上元燃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 元宵节中,最早而又最高大的灯彩,是唐明皇李隆基命人制作的‘灯楼’。灯楼高达一百五十丈。  相似文献   

19.
因承担了撰写《青海文艺志》中的民间文学章节,且在时限上要求上不封顶,不免去翻故纸堆,结果是“年世渺邈,声采靡追。”除在杨应琚撰写的《西宁府新志》中得一首《西海郡谣》外,其余散在何处,不得门径。然而民间歌谣是“感於哀乐,缘事而发”,正如青海“花儿”中唱的“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既然“缘事而发”,它一定会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有所记载,这就在民间歌谣中另成一体——时政歌。于是我又去翻史书,查今人汇编的古代民歌一类资料,迄今仅得四首,连《西海郡谣》共五首,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兰亭因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谢万等四十二人修禊于此而著名,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名胜古迹。兰亭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记载。清于敏中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有兰亭即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遂名于天下。”这当然仅是一种猜测的话。兰亭位于何处,历史上记载也不明确。按照王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