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有股减持在认识上和操作上都存在问题。因此 ,要妥善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 ,就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要处理好在证券市场中减持国有股的问题 ;二要通过现有国有投资公司推动国有股减持 ;三是通过与国内具备条件的非国有大企业合资减持国有股 ;四是通过将国有股转化成优先股的方式减持国有股 ;五是通过与国际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减持国有股。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本减持是优化国有资本配置 ,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的必由之路。而减持国有资本的财务运作与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在财务运作上可通过国有股配售、回购、股转债、向投资者转让及减持方式组合与国有资本重组等方式进行国有股减持。在风险控制上要注意国有股权定价及国有资本控制权等问题 ,在国有股减持步骤上应实施分阶段战略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以证券市场来减持国有股方式暂停 ,但国有股减持问题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正视的问题。今后国有股减持应当坚持市场化减持原则 ,选择合理的减持方式与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股减持虽然效果不佳,但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而且宜快不宜慢。减持应以公司最近年来帐面每股净资产价为国有股减持的价格,贯彻国有股“以何种方式产生,就以何种方式产生,退出”和“让利有限”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前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重较大 ,国有资本严重虚置 ,上市公司资产盈利能力较低 ,证券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而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迫在眉睫 ,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采取国有股回购、国有股配售与社会保障基金参与减持的组合方式 ,同时要解决好与各方面的配套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有股减持的法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股减持是证券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之一。2001年6月,减持方案正式出台,但其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大相径庭:股市应声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其根本症结在于此次国有股减持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现行法律有诸多冲突之处。因此我们应正视此次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缺陷,从法律角度审视国有股减持问题,以先立法后减持的方式来保障国有股成功减持。  相似文献   

7.
崔钊  魏峰 《中州学刊》2002,(3):14-17
国有股减持问题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深层次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在证券市场上的累积反映,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以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这一结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占有结构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翻版,有背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二是“以非流通股为主体”的二元化股权结构,这一结构有背于证券市场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固化了“以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强化了政府对股市的垄断,而且人为地割裂了证券市场,极大地阻碍了证券市场各种功能的发挥。因此,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领域”的方针进行。任何以其他为目的的国有股减持,都会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国有股减持的难点在于非流通股的流通,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应以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为主;2.解决非流通股问题不能损害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3.所有非流通股应一次性同时解决;4.问题的解决不能费时大久;5.国有股减持问题不是一个多赢问题,必须要有承担风险和代价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股减持对证券市场的压力不少人担心近来提出的减持国有股会给二级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我认为对此应该辩证地看 ,国有股减持与国有股流通是两个互相交叉但性质不同、属于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途径及其后果可能有多种多样 ,而通过二级市场上市流通变现只是其一种途径和后果 ,也不一定是主要途径和后果。减持国有股对证券市场有压力 ,也有机会 ,从长远看却是利好。二、国有股减持给证券市场带来的机会上市公司的品质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减持国有股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回购…  相似文献   

9.
为防止由于国有股减持导致流通股扩容,股市下跌,引起流通股股东集体抛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在国有股减持时必须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足额补偿。为维持股市的稳定,减持定价时采用“竞价配售”方案更加合理。为了使方案能顺利推进,应从国有股流通的组织制度建立、行业结构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三方面创造国有股流通减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国外国有股减持经验浅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股减持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顺利实行国有股减持,有必要研究国外国有股减持的实践,同时,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国有股减持的成功经验,并吸收其中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国有股减持问题的由来和范畴的界定 ,指出了国有股减持的意义在于实现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我国证券市场、提供社会保障基金等多方面的目标 ;并指出了实施这一措施面临的困难和现在暂停的原因 ,表面上看是因为对证券市场的巨大冲击 ,深层原因在于这一措施在制度设计上还有缺陷 ,解决这些缺陷之后 ,国有股减持仍将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国有股减持中的国有股估值,减持区间,及利润分配等问题值得研究,在对A股估值多变量模型分析中,本文从分类建模分析、综合建模分析角度出发讨论A股估值问题,并对国有股减持提出了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减持国有股的核心目的,国有股减持的比例问题,减持公司的选择原则和国有股减持与保证股市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国有股减持应遵循的五个原则.最后提出了国有股减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有股减持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股权结构与性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公司行为———公司绩效为理论框架 ,探讨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和性质对其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行为和绩效的决定性影响 ,得出了只有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改变股权结构和性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结论。同时就国有股减持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分析探讨 ,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股票期权、职工持股与国有股减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2001年实施国有股减持,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减持的办法和操作存在严重失误;同时论述了减持国有股的根本目的和方法问题,主张把减持国有股作为股权激励机制的资金来源,用于建立经理的股票期权制度和职工持股计划,以利有效地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国有股减持及其理论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有股减持遭遇挫折蒙受经济损失 ,同其设计思路背后的主要理论依据 ,尤其是广泛流行的“全流通”观点存在着理论上、政策上的缺陷有关。无论是经济学家看好的减持可以按规范理论推动改革深入进行 ,消除“一股独大”实现“全流通” ;还是政府部门认为的减持可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都被国内外的市场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增加国有资产流通性的正确办法是建立“国有股流通稳定基金”。同时中国建立自己的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 ,不应盲目地把美国市场制度作为规范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私营经济参与国有股减持,是减持国有股的新突破,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改革,进一步探索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是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政策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设立"黄金股",防止出现新的"一股独大",提高国有股向私营经济转让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提出的国有大型投资公司参与减持国有股的设想与政策建议,引起社会的较大反响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国有投资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中的战略地位”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着减持国有股的新思路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规模高比例的原始股东减持,甚至出现了清仓式减持和离职式减持,而许多减持行为发生在股价处于低位且企业仍处在持续成长阶段。基于此,文章选取200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原始股东减持样本,研究不同类型原始股东减持的急切程度、选择逻辑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小股东最急于减持,而实际控制人最不急于减持,不同类型原始股东减持的急切程度取决于与企业内部决策信息的距离,越远离决策信息就越急于减持。总体看,原始股东减持主要依据关于企业前景的内部信息,也依据市场交易的外部信息;具体看,掌握决策信息少的原始股东减持更加关注确定性强的内部信息。原始股东减持行为具有明显的市场冲击效应,距离决策信息越近,冲击强度越大;除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减持行为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择时能力,减持周期越短错误程度越高;决策信息是判断企业未来价值的有效内部信息,而经营信息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偏误。研究结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市场现象,为投资者决策和管理层的市场监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