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于2003年10月在第八届黄山国际旅游节的徽文化论坛上提到三个犹太人与三个徽州人分别对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后期)史和近代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观点。在同年11月的“程朱理学与徽州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又将徽州定位为“儒教圣地”,其论据之一就是徽州有这三位巨人。这一观点发表后,引起多方人士的兴趣。也接到几位好友的质疑。本文特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以就教于徽学同仁。  相似文献   

2.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3.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具体细微。近年,各地对徽州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课题浩瀚。大至程朱理学、书院教育、徽商经营、徽派建筑等等,小至一碗一盏、一张票据、一片册页等等,无不蕴藏丰富的徽文化内涵。前不多时。黄山市为徽州百姓所用的火火通召开了。徽州工艺(火火通)综合价值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从它的历史渊源、山地取材、工艺流程、科学原理、艺术造型、实用价值及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果,从而反映它的徽州文化价值。无独有偶.黄山市还就。说鳖”这一徽州民俗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为《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的“徽州说鳖”专题栏目名称.刊载了不少徽州文化专家的一些。说鳖”名篇,如陈安生的《说“新安”》、老松的《释“徽”》等。这些“说鳖”,既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而又突显徽州地方物色,从而为徽州文化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形式,丰富了新内容。本人对此深感兴趣,因此不揣浅陋,也就。说鳖”这一课题,试以说鳖、说鳖。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在以“生态”和“环保”作为主体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艺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在对棕编的历史、棕编的工艺品做凋研届发现,其文化背景深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15日,李骏工作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在李骏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前景意义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沙龙的轻松方式研讨一个紧要的前沿话题,近三十名黄山市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学者、部分旅游开发的企业家以及黄山学院“徽州学社”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7.
继(1993)“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和(1994)“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州学研究所、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微学学术讨论会”,又于1995年8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三次会议的连年举办,说明学术界对传统徽州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也预示以此为课题对象的徽州学研究将会有不断的拓宽与深入。本次会议从“徽州社会专题”、“徽州经济专题”、“徽州文化专题”三个方面进行研讨,各论题要点,概述如下。一、徽州社会形态与变迁自四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徽学动态     
在“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校经过多年筹划建立的“徽州文书博物馆”今天正式开馆了!这是我校发挥地利优势、坚持突出特色办学的一个新举措,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件实事,徽州文化保护和利用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0.
我校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副所长的徽州学新著《徽商品谭》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徽州文化中的“徽商”课题努力求索的一个结集,共有“历史上的徽商”、“好儒的徽商”、“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与现代社会”、“徽商古今谈”等五个部分31篇文章。《徽商品谭》通过对各类史志、家谱族谱及民间文献的追寻勾辑,列举了多种类型的徽商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有着独一无二的延续性。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实赖民族文化的支撑。 发扬光大徽州文化,是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工作。 徽州古村“文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启示作用? 成于“儒”,败亦在“儒”,徽商兴衰史值得研究。 再读黄宾虹、叶显恩,仍是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2010g元月29日,为隆重纪念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二周年,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课题组、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黄山市和谐文化交流中心等联合主办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前端论坛”,在安徽黄山市屯溪举行。出席论坛的徽州本土徽州学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有:戴震研究会会长、汪华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黄山学院党委书记、徽州学专家汪良发;  相似文献   

13.
在黄山市,提起“徽州”,可以说是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少年,几乎是人人皆知。提起“徽州文化”,津津乐道者亦不乏其人。提起“徽学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说个子丑寅卯,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7,(8):14-14
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根植于本土“小徽州”,伸展于中华大地。“徽文化”包含着物资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5日,由黄山市政府主办,黄山市社科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承办,老街一楼实业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古街文化论坛”,在屯溪老街隆重举办。来自省内外的徽州学专家学者,研究者约50多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7):25-25
7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观考察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考察中,吴仪副总理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深表景仰。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在开设徽州文化六个专题展厅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最近完成了徽州文化非物质项目展馆的建设,“徽州三雕”等部分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将在这里作展示性复活。  相似文献   

17.
自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安徽古村落”,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徽州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成为“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内容。当然,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先要弄清整个“文化遗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论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徐百佳 《江淮论坛》2009,(3):175-178
以“徽州三雕”为代表的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图形遗产”。本文分别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处明山秀水、钟灵毓秀的新安江流域万山丛中的徽州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个独特的商人群体,其活动范围“几遍宇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当时,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这支活跃于明清经济舞台的徽州商帮,真正称雄于世,且对明清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徽州盐商。这些“治盐荚,家渐起”的徽州盐商在三百余年的荣辱兴衰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文化人格现象。笔者意欲对其剖析,从文化侧面对徽州盐商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徽学动态     
经过几年的筹划努力,黄山学院利用徽州契约文书资料馆藏丰富的优势,在校内开设“徽州文书博物馆”,此馆旨在宣传和普及徽州契约文书知识,宣传弘扬徽州文化,展示徽州文书珍品,给师生和社会提供又一个近距离接触徽州文化的平台。此馆的设立,是我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新动作,是对世界记忆遗产保护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