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如何?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新闻行业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规划激励机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新闻从业人员对“同事关系”、“领导能力”、“工作弹性”、“社会影响”等“内在或激励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对“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升职机会”等“外在或摄生因素”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2008,(5):9-9
“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期的人口变化,使我们在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对退休、理想工作和团队,有了新的认识。“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在工作小时数上超过任何时代的人,而很多工时的付出都不是必需的——而“Y”一代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能获得职业上的嘉许并且不必把人生大量浪费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2008,(11):46-62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职场恶习正在成为你个人职业发展的拦路虎!自己能力已经够强了,工作表现也还不错,可是老板给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却偏偏没考虑你。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身在职场,成为一个“白(白领)骨(骨干)精(精英)”是不少人的梦想。为此有人将《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角升职过程作为样板,把职场当战场,以同事为竞争对手,千方百计争取出业绩,期望能不断得到提升。其实能否成为一个好的白领,以至成为企业的骨干,不仅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企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和完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认同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社交媒体出现后,公共与私人的界限被打破,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界限模糊,他们被迫重新思考用何种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自己的身份,如何以专业或个人的方式展现自己。与此同时,媒体组织的管理更为专业化,新闻从业者被视为特殊的“雇员”,处于从属的、有组织的“组织员工”与“专业人员”的双重身份中,他们需要在媒体组织的结构性约束中工作,时常面对组织惯例与职业原则之间的冲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身份。面对这些问题,新闻从业者需要继续维持新闻专业理念,强化专业意识,同时积极寻求群体心理认同,强化情感归属,利用新技术提升其工作的专业性等,以此来重塑职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工作,对于没有追求的人来说是乏味的,想要克服自己的情性就得培养起对工作的那份兴趣和热情。学习专业知识不能东猎西渔,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之后,唯有加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积累,方能从容地应对工作,并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7.
张君 《今日南国》2008,(23):13-13
近来,各高校的毕业生纷纷采取措施,抵御金融风暴对自己职业道路的侵袭,不少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已纷纷启动各自“接招预案”,除了中规中矩地应聘求职外,职业思路转型、考公务员、考研、当兵等等都被填入了备选项中。带有几许无奈,透着几分智慧,他们正重新规划设计着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近两年,一位外企职业经理人写了一部职场励志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一时间风靡网络及各大书店,根据此小说翻拍的电视剧和电影,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票房。一位普通女职员的升职记为何如此的引人关注?分析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是职场中人,职场斗争、升职、加薪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能在杜拉拉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杜拉拉升职记》的故事是以世界500强的外企作为背景的,一时间,人们对外企无限向往,其公平、透明、公正的人事制度,充满活力与弹性的工作氛围及高薪待遇,令人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组织、机构、企业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言善辩、反应敏捷、思维缜密、沟通得体.他们的职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金领”职业之一,他们就是“新闻发言人”(spokesman)。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名词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自“非典”以后,几乎所有中国的部委都有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0,(4):10-11
“你每天忙碌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吴新龙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妈妈经常不解地问他。而早在上大学时,身边的朋友就对自己所学的社工专业颇有质疑,“社工也是一个专业吗?”“为什么那么多社工系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面对这些疑问,大学生社工们总是有些无奈,除了对工作保有热情外,他们对职业社工也存在着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1.
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在个人的归因方式、目标设置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可以通过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等措施达到促进其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职业辅导、职业培训等领域开展职业自我效能辅导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远 《成才与就业》2014,(13):29-29
作为职业指导员,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应届毕业生小黄在就业咨询时提出,一定要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工作,而对于其他并没有任何要求,甚至是工资,小黄说:“没有工资我也愿意干,我只想积攒一些工作经验,有了工作经验,日后找工作就会顺利很多。”而如今,像小黄这样抱有“曲线就业”想法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3.
平方 《人力资本》2009,(11):40-42
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啊,怎么能当做职业?有这种想法就应该被送到网瘾戒除中心!可是,职业游戏玩家的出现,说明了的确有“天天玩游戏,还能挣钱”的营生。  相似文献   

14.
当一个人离开校园,进入职场之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大多数人一生中都要面对一次比较严重的职业危机。如今,“70后”“80后”和“90后”三代人各自处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中的不少人会遇到职业危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危机,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呢?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的职业指导专家提供了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平 《人力资本》2008,(2):50-51
我们在憧曝职业前景、谈及职业发展时,“职业规划”—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言语中。的确,经过近十年的推广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渐渐为人所知。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开始更为理性地看待职业发展。然而,当职业人一笔一笔勾画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还要谨防走入职业规划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商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商朝遗民被周公迁至洛阳。由于他们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只能靠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日子久了,做买卖便成为他们专门的职业,人们后来把做买卖的人都称为“商人”,将做买卖的职业称之为“商业”。  相似文献   

17.
金菁 《成才与就业》2009,(13):36-37
我一直认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比“随遇而安”要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代表的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大体框架,它所起的作用是鞭策自己不断向自己的理想靠近,换言之,它就是一种“催化剂”。我坚信:“成功之秘诀乃为目标有恒!”一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是职业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同样是在工作,甚至是做相同性质的工作,或者更巧的是当年还是毕业于同样的学校,或者同样的专业,甚或是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专业,为什么有的人升职加薪,有的人聊以维生?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充满激情,有的人却总是无精打采?为什么有的人因为职业的成功在社会上广受尊重,而有的人一辈子在工作上没有赢得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有实力、有准备的人自然可以从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实力较弱、准备不足的人只能被职业选择。能选择自己擅长并且喜爱的职业的人,自然欢欣鼓舞、动力充足;被职业选择的人,虽然心有不甘和无奈,但或迫于环境压力或限于自身能力或同于惰性也不一定会轻易跳槽,大多数人会在现实面前妥协、适应、安心,把当前职业作为基石。有心、有志向之人,会随着阅历增长和心智  相似文献   

20.
王涛 《中国农村》2007,(11):43-43
读书人必定读书,读书的人却不一定能称为“读书人”。这话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深有同感深信其理,而且觉得有再说一说之必要。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好比职业足球与业余足球的关系。后来想想不妥。职业足球有明星与球员之分,职业读书人也有教师与教育大师、码字匠与文学大师之别。那么,以读书、写书(或教书)为职业的人中的佼佼者,便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好像也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