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志书写贯穿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始终,具体表现在:其一,作者通过方志书写建构人物活动的空间序列,还原陕南山区的地理生态和民俗风情,构成小说的地方性背景;其二,方志书写在文本中承担叙事功能,一方面神秘主义文化作为情节发展的关捩,代替了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性逻辑,也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对情节发展逻辑关联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方志性内容的引入使历史叙事在一个又一个山野逸趣中被不断解构,文本形态因此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其三,作者在方志基础上展开对"人"的现代性思考,主体性的缺乏与非理性的暴力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同构关系,涡镇人内在意识的承接与循环则是造成小说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借助以上三个层面的方志书写,作者透过秦岭故事写中国世事,通过地方经验写中国文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内在差异和对西方现代思潮的盲目引进,"五四"以来所倡导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同期引进的西方现代反理性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中,便突出地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杂糅,也就是作为一种自觉创作动机呈显态存在的非理性与作为不自觉流露呈潜态存在的理性的交融.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感觉派的作品重新进行解读,以揭示它们真正的现代主义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末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生活中的“空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在文学家的笔下有多种建构.城市在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功能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寄托着作家复杂的个人体验,甚至成为完全脱离实体的意识产物和话语建构.莱辛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中独具匠心地借用虚实相生的城市关系来诠释现实世界与理想生存境遇的冲突对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范式 ,表现出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不同的品格特征。它借用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来透视现实人生 ,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突破 ,完成了文学本体论的转型 ,内在心灵世界成为作家审视与表现的主要对象 ;在文学形式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创造出了新颖别致、颇具先锋性的语言形式和文学体式 ;通过对“唯美”的执着追求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 ,表现出一种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现代主义作家接受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的原因,研究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意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下已全方位地实现了文学本体的突破,它不仅有理论主张,而且有使之成为现实的广泛的艺术实践.这一文学本体的转型具有革命性的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异族的入侵,沦陷区人民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沦陷区文学中的道德言说在复杂的形态下,显现出民族道德绵长的生命力.其中,"暴力"叙述风格表达出沦陷区作家心中的呼声,同时,沦陷区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言说与"乱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当局统治的不合理性,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日伪统治的不满.  相似文献   

7.
刘增杰 《文史哲》2013,(1):125-136,167,168
现代作家日记,数量大,内容丰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现代学术领域。日记是作家情感世界真实的投影。"五四"前夕,胡适在日记里发出了"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呐喊,鲁迅日记记录了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历程。身在海外的吴宓,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到来却毫不理解,不知所措。当时的吴宓日记就表现了他那忧心如焚、痛不欲生的郁闷心境。1940年代后期发生的闻一多遇刺事件,在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作家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日记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精神上的焦虑、愤懑。焦虑和愤懑化为行动,促使一批作家集体乘船北上投奔解放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向。20世纪后期,杨沫、巴金、俞平伯、陈白尘等几代作家的日记,更从不同侧面,逼真地呈现了作家在无法抗拒的暴力面前的愤慨与无奈,具有历史深度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与罪恶。百年作家日记也是一座无所不包的现代文学史料库,举凡作家早年出国考察的发现与惊喜,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具体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乃至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较少见到的作家出言无忌的创作评论,在日记里都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与精彩。现代作家日记研究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开展对日记的抢救与整理;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加强对日记的辨伪与阐释。文学史研究与日记研究的融汇,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真,带来已有研究结论的丰富与改写。  相似文献   

8.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7,(6):126-129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9.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43-145
"复仇"作为传统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书写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文本及作家。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书写常常遵循"为富不仁——投告无门——暴力复仇"的三步走模式,在"红色经典"文本中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为富必不仁——投告总无门——武装革命"的新情节。这是传统复仇文化与现代阶级观念合谋的产物,同时是作家自觉地放弃了某些独立思考与追求配合政治宣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时代的产物,现代派文学以其人物的异化、主题情节的荒诞及陌生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世人的焦虑、放荡、隐秘、阴暗的非理性状态.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征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其作品揭示了20世纪西方社会异化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疏高.通过审丑,即在混乱而隐晦的表达中,透视出潜藏在现代派作家内心深处重建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