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6年,陕西安康县城东王井沟出土史密簋,铭文记述了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对研究西周史、铜器断代以及山东半岛方国地理都有重大的意义。《文物》1989年7期发表了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发表了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西北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2.
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矢簋,有关周初封建,而且是迄今唯一的在这个问题上可与文献参照的实物,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除了由于原器残损而在铭文解释上的若干不同外,还存在一个根本分歧,即:一种意见说是吴器,一种意见说不是吴器。其实,这两种意见都对又都不对。为什么呢? 此器出土于吴地,铭文内容又涉及吴文化,说是吴器当然不错。但细察该器形制和铭文字体,毫无吴文化的“烙印”,相反,却如陈梦家指出的:“此器出土于丹徒,但其形制花  相似文献   

3.
以《正论》中苟子对“禅让”的批判为依据,以《唐虞之道》为提倡“禅让”说的蓝本,采用思想史内部历史性和逻辑性视角有机结合的考察方法,认为荀子分别从君权的合法性来源、君权转移过程的平稳性、自然人性论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对“禅让”的批判。荀子的批判是与其礼制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洛阳新获墓志》收录洛阳地区新出土的东汉至民国的墓志,公布图版,有释文,并进行了简要的文史考证.但其铭文的释读还存在不尽妥当之处,其中的唐代部分铭文存在释读错误、缺字和衍脱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青铜簋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簋侈口、束颈、鼓腹,平底、圈足。龙首形耳,下有钩状小垂珥,两耳间饰对称兽首。通高14.3厘米,口径18.5厘米,圈足径16.2厘米。器物造型规整、简洁庄重,为典型的西周早中期簋的器型。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120)30·7(甲228) ·书移 “移”,劳氏释“檄”,可从。《居》图版242甚清晰。 (121)30·8 主官掾昌取  相似文献   

7.
(297)88·3B 不行各塞可百里未知所指走 “各”当释“去”。此觚言寇入侵事,“去塞可百里”意谓寇所至之处离塞约百里。308·3(甲1630)“去塞二百六十步”,文例与此同。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曾引“各塞可百里”的错误释文,证北边长城各塞皆长百里(《汉简缀述》51页)。(298)88.7  相似文献   

8.
(205)54·1 伤洞中一处 当释“伤渊中一所”。关于弓渊,请参看第21条。(206)54·23A □□五月初壘亭尽甲辰廿 “□□五月”劳氏释“五月庚辰”,“廿”下一残字劳氏释“五”,皆是。从庚辰至甲辰正为二十五天。(207)54·25(甲386) 章曰张掖都尉印 “印”字似当释“章”。  相似文献   

9.
(248)68·6 初元五年 从图版看,此简“元”上一字已全部残去,释文“初”字不知是以意补上的,还是另有所据。这类地方编者原应加上说明。(249)68·34,68·44 此二残片可缀合。缀合后的简文如下: 项子君馀钱三百六十 馀□(此字《甲乙编》释 “粟”,非。疑是“钱”字简  相似文献   

10.
(326)102·2(甲591) 六石斗 劳氏释“石六斗”,是。此释文“石六”二字误倒,当是抄写或排印之误。(327)102·6(甲589) 壬子 当释“戊子”,参看第86条。(328)103·4 皁履一两 “皁”字劳氏释“枲”,是。  相似文献   

11.
(181)46·28 □反欲言 “反”上一字当释“敞”。此简似与上两条所引46·23、46·26等简有关。 (182)46·29(甲342) 子甘关椎楪 非子甘 “子”疑当释“不”,其上应加号。“甘关”,劳氏释“户关”;“非子甘”,劳氏释“非子曰”,皆可从。《甲》亦同劳氏。关于“户关、椎、楪”之义,请参看《汉简零拾》。 (183)47·4(甲344) (木齿)十二 “(木齿)”当释,“”(),参看《汉简零拾》。 (184)47·5(甲345)  相似文献   

12.
郭培贵 《学术界》2001,(5):96-114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收录辞条最多、最具权威和影响的明代历史辞典,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明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极大方便.但其中也难免疏漏舛误之处.抱着澄清史实和便于该书再版时提高辞条释文质量的目的,本文从释文错误、释文不准和释义不全三个方面对其中二十七个辞条的释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第一部分《孔子诗论》对于先秦诗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本书的整理工作实未能尽善尽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本发生文字歧异时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传世本文献,尤其是像《毛诗》这样重要的传世经典,经过历代学者尤其是汉代学者的精心研究和整理,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为可靠的本子。我们今天整理《孔子诗论》时,应在汲取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今本的文本状况,即在一般情况下,将传世本惯用字视为正字。而在《诗论》的整理中,这一原则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中尤以《诗论》第六简释文考释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从出土文献整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孔子诗论》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故不揣冒昧予以提出,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宝贵文献的内容,并作为今后出土文献整理工作的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读簋札记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5,(11):143-143
一、孟簋孟簋(8.4162-4164,此数字为《殷周金文集成》中的册数和器物序号,以下不再出注)“用宁①兹彝作氒子=孙=其永宝”(语译:因此铸造这件彝器,希望孟的后代子孙永远保有它),“宁”字在西周金文中大致有两种用法,一种与“休”相同,一种与“作”、“铸”相同。[1]孟簋此句张亚初[2]断为“用宁(铸)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不知他的“作氒”是什么意思。《铭文选(三)》191页断为“用宁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3]无释。其断句均不可索解,我们以为当断为“用宁(铸)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⒆饕褰?簋铭乃动词分用,这种分用最…  相似文献   

15.
读了“人民文学”一九五五年六月号余冠英先生的“诗经今译”后,有几点意见,特提出来,与余冠英先生商榷。古典文学的今课,是一个艰巨的有意羲的工作,特别是对於这部我国最古的诗集来请,更是读者所需要的。我们之所以需要,首先是因为,诗经里面固然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基於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创作出来的诗歌;但是,里面也还有着一部分是出自御用文人和贵族之手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此,通过今译,作一番甄别整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将应国墓地M257所出考史簋的考与殷墟甲骨文的丂合观,从语言文字、文献及历史、地理等角度对有关出土和传世材料重加分析和反复推求,殷墟卜辞的丂即考,与考史簋的考当系一地,其地望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  相似文献   

17.
史密簋铭文记载了南夷等军入侵东国,周王命师俗、史密东征和东征的作战实况,为研究西周中期的战争史、东国与诸夷关系以及方国地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金文资料。我曾在《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中作过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禹鼎释文斠     
张筱衡先生遺著之“召禹鼎考释”,征引賅博,見解新穎,誠为史林之珍品。惟其释文似有不足不当之处,因之亦不无影响其結論可信之程度,今試稍述己見于下。幸海內方家有以教之。张先生释文云:(原文見“人文杂志”58年第一期。) 禹曰:不显朕皇祖穆公,克 夾召先王,奠四方;□趙公亦弗段望。朕自聖祖考幽大叔懿叔命。禹印召祖考政于井邦。肆禹□□□□赐朕□辟之命,曰:于哀哉,用天降大丧于四国,余唯噩侯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王逎命西六师殷八师,曰:□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陈述先生在辽史研究上多次提出契丹人曾在长城以南建立自己的聚居点“辽城”。他说:“辽代,通过各种方式,把长城以南的人带到北边的草地,在草地上建汉城;同时,也派草地上的人们来长城以南营建聚居点和辽城。”①辽代契丹境内曾经建立过汉城,用以安置流落至草原上的汉人。此事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四十多年前姚从吾先生又曾在《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上发表《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引证大量史实辨明“汉城在辽初的正解实在是一个类名,即是‘汉人居住的城’而不仅是一个地名”。  相似文献   

20.
《識簋》铭文有关"司土(徒)"管理籍田这一职掌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国语.周语》记载的"籍田礼",可以看出《識簋》铭文记载"司土(徒)"管理籍田是其神职、礼职和民职的体现。在周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司土(徒)神职、礼职的色彩逐渐消褪,但是其管理和教化民众的功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