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为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例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2.
波兰尼认为,康德认识论革命中的先天观念综合构架,对我们的感觉经验发生着无意识的知性赋型,而这种自动观念塑形的背后实为意会认知的隐性作用。在他看来,复杂的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存在着"难以言明的东西",科学家面对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迅速直觉到其中值得关注的新东西。这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感知心理场境的突现,它是在一个不可言说的辅助觉识中,在附带作用的隐性力量中无意识地突现出来的焦点觉识,这就是意会认知的场境发生。  相似文献   

3.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批评是在贯彻一种能够引发反思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杰超 《学术研究》2004,(12):132-135
金圣叹是从整体的角度点评《水浒传》的: 一是他善于把握全局, 从宏观上感受作品的整体美; 二是他善于在整体性比较中鉴别作品整体价位, 在对水浒人物群体的比较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三是善于从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角度, 从研究整个艺术方法体系的角度, 感受作品的艺术方法美。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理由把异化劳动看成恶的东西,正如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恶的东西一样。但是,它的出现不是人类发展误入歧途的表现,相反,它是某种规律促成的东西,是在我们回顾人类发展的历程时,不禁感到“惋惜”、但在实际上却无法回避的东西。所以,当我  相似文献   

7.
一、艺术欣赏与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感受的一般特征。从认识论看,它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在生动的直观形式中深化到理性内容。从伦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和社会功利价值,总要对社会实践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艺术欣赏中,这种合目的性是通过无目的的形式实现出来的。欣赏者并不把它的艺术对象当作现实,也不以实用功利态度和直接的意志实践态度对待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诗在文学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黄庭坚独特的——富有新奇性,精微性和思辩性的审美感受。通过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第一环节——审美感受为主的审美心理观照,可以透视出黄诗的审美特征——新奇,精微和思辩的深层结构。 艺术家产生审美感受不外两条途径:一感于物,即直接感受,一本于学,即间接感受。黄庭坚诗歌创作动机的萌生,毫无例外地受这两种生活感受的驱使。如,无论是他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论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材料、美的形式和美的表现理论初探程孟辉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是在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自然的经验形态,它始终把美感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题。它虽然...  相似文献   

10.
郭泉 《江淮论坛》2000,(5):75-79
叔本华的法哲学思想是从意志和人的身体之间关系入手考察的。他认为 ,这一关系首先是“意志是人的本质” ,其次是“意志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把它自己透露出来”① 。因此 ,身体的活动和意志的活动具有一种“同一性” ,“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 ,只是客观化了 ,亦即进入了直观的意志活动”② 。由此“同一性” ,身体所感受到的《例如苦乐等》决不是表象 ,而是意志的直接感受。“这种作用 ,如果和意志相违 ,就叫做痛苦 ;如果相契合 ,则叫做适意、快感。”③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义和非义叔本华认为 ,人的身体的活动亦即意志的活动。这种意志的活动有“…  相似文献   

11.
阿恩海姆一直把艺术看做是人类取得定向活动的基本手段,产生于人类理解自身和理解世界的需要,因此他强调通过艺术对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而这有赖于人对美的感受性。基于对视觉思维的强调,阿恩海姆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中的知觉促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的方法,认为真正的艺术既不是生活的替代也不是逃避,而是处理人生的最直接、最勇敢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艺术美论独到而义深刻.他主张艺术家要洞察真理,要有心灵美和人格美,要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提出了艺术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一重要美学观点;注重艺术题材的真善美和艺术结构的有机统一;倡导以美的方式,通过理想化,创造出整体美来.其艺术美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理论对定见的不断挑战与消解 ,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在提供一些惊人的洞见的同时 ,它们也威胁着以往人们可以放心地落脚和倚靠的东西 ,这些东西曾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思想的秩序和安全感 ,如今它们却开始摇晃、松动 ,甚至有化为虚无的可能。这多少造成了一种两难之境 :人们从教条的沉睡中惊起 ,却又不知何之何适。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在深刻揭示东方学这一西方话语的权力机制的同时 ,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如何认识并处理这些难题 ,对于我们中国的研究者来说 ,既不应回避 ,也无…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15.
思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告诉小说家,作者的政治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一种科学概括。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含蓄地表达思想的。它把小范围内的具体的人和事告诉你,让你去发现大范围内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它让读者享受着自己发现的乐趣。好的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设计,是人类造物的典型形式,它直接植根于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活动中,几乎包括人类从物质到精神所有的活动层面。因此,设计美作为在设计活动中向人生成的价值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语言。我们不仅仅把设计美看作审美的一个范畴和类型,而把它看作普遍的审美现象,审美的基础层次。当打算把设计美概念精确地规定出来时,我们感到这一概念具有如此多种含义。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人造物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如就装饰性而言,我们很难说古代青铜器的纹样和现代工业产品中的纹样同属于一种装饰意义,但我们仍然把它们同归于设计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叙事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艺术典型,又重在内心,要求以形传神、形神统一,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烙印着属于个人的、又是属于时代的、民族的东西。罗曼·罗兰指出:“人们总是把一种发生的事情写成故事,其实不然,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母与子·序言》)高尔基也不只一次地提醒自己、也提醒文友们注意研究人、描写人,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不知道还有比人更好、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东西,人就是一切。”“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的崇拜者,只是我不善于把这一点充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一般讲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诗“在组合和再现中来创造”十九世纪初,雪莱创作了有浓厚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怀着“改良世界的欲望”,大胆创新了浪漫主义神话故事,塑造了不屈不挠反抗专制统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形象。诗剧规模宏伟,气势磅礴,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不仅于此,雪莱从自身创作实践中,总结了浪漫主义艺术构思和创作的经验,发现了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心得。他说:“诗是一种模仿性的艺术,它创造,但是它在组合和再现中来创造。诗作的美和新,并不是因为它所赖以制成的素材事先在人类的心灵或大自然中从不存在,而是因为它把集合来的材料所制成的整个的东西,同那些情感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把一部中国山水画论史看做一部老庄接受史,通过梳理中国山水画的流变、中国山水画崇尚风格的流变这两条历史谱系中的老庄因素,使流淌其中的老庄艺术精神清晰地彰显出来。但同时,他的这种阐释呈现出单线化倾向,是一种片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