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形夭千”为是,而“刑天舞干戚”为非。因此专说精卫衔木填海,虽无千岁之春,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此与十三首之基本旨意相贯通,既赞颂,又叹惋,既神话,又现实,是借咏精卫以自咏也。这是陶渊明对自我人生价值之认可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把集体价值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专利”,是一个长期来较为流行的模糊认识。这一认识不仅对理论探讨,而且对当前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也是不利的。本文通过对集体价值的社会属性、地位界定、实现方式、东西方比较和实现程度的判断标准的研究、提出集体价值实质上不姓“社”,也不姓“资”。它只姓“集体”,差别在于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3.
“尚廉”是康熙治国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他保持社会稳定、统治巩固、政治雍熙、民生安乐的根本方略,对现实社会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俭以养廉,侈以成贪”,由朴至奢,不可不禁;“官以清廉为本”,“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贪官之罪,断不可宽;“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澄清吏治,端本澄源。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后期 ,诸子各家思想已逐渐形成融合统一的趋势。贾谊积极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 ,完善、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以道家的形上学为立基 ,以儒家思想为落脚 ,建立思想的本体框架 ;以“法”为辅 ,以“礼”为主 ,形成政治理论体系。贾谊虽吸收多家思想之精华 ,但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这一中心 ,为汉代儒学的重铸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标准的最重大意义,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为根本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帮助我们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制度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理论支柱。一、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第一,认识社会主义,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同它们对生产力的作用这个根本问题联系起来。过去人们在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仅仅注意它在生产关系和上层…  相似文献   

6.
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强化的着力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高校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和必要性“以人为本”一词,最早见于《营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在我国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中,一条以‘人为贵’为核心的思想便十分突出。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几乎没有一位不强调这一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原是与“以物为本”的管理理论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它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思想。高校管理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其根本是要强化人的本性特征,突出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使…  相似文献   

7.
任波 《天府新论》1998,(6):21-28
近年来,股份合作制作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此加以引导和支持。但是,为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还应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几个理论问题1、关于股份合作制定义的问团。股份合作制的定义,学术理论界有多种观点,但在国家正式颁布的法规、文件中,通常是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样做,虽然可以借用国家的行政干预,统一人们的思想,平息关于股份合作制姓“社”姓“资”的争论,但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根本…  相似文献   

8.
提及解放思想,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和“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联系起来,而且把它定位在这个上面。其实解放思想是多维的,不能作这样局限的理解。如果说“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解放思想的严峻课题,那么认识和把握知识经济,则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课题。这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无法回避的解放思想的课题。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一、经济的大变革,必然伴随思想的大解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正> 周代是我国礼俗的大成时期。在周代的诸多礼浴中,尤以婚姻礼俗最为引人注目,有礼“本于昏”(《礼记·昏义》)之说。而其中“同姓不婚”又为最大戒律,向为研究者所重视。然自汉唐的博士硕儒乃至今天的专家学者在对“同姓不婚”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原则分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谈点个人看法,以期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述以《左传》与礼书为最集中。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等等。又如《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曲礼》说:“取妻不取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大传》说:“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等等。汉人许慎说:“诸侯娶同姓”(《五经异义》)。意在否定周代有“同姓不婚”的规定。古籍中确有“诸侯娶同姓”的记载,如晋献公娶狐姬、骊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平公内“有四姬焉”(昭公元年),鲁昭公娶吴孟姬(哀公十二年)等。但这些都是个别事  相似文献   

10.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11.
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意境”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范畴,具有“意与境会”和“境生象外”两大特征。意境的讲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命追求——一种力求在自我超越中回归生命本真的价值取向。故意境说实乃以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为支撑,植根于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儒、道、释各家均参与了它的建构。唐以后,古典意境说还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而近人对“意境”概念的推陈出新,更为它开启了融入当今时代生活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次是破除姓“社”姓“资”的教条,用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第三次是摆脱姓“公”姓“私”的羁绊,确立新的所有制理论。这三次思想解放中,真正以群众运动形式发生的,只有第一次。为什么第一次思想解放会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生,而后两次却没有呢?未来中国是否还会发生群众运动式的思想解放?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现实、探索未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  相似文献   

14.
论陶渊明的人为思想──读陶札记赵治中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为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1]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陶渊明“质性自然”,颖脱不羁,又深受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影响。在处世态...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人文思想个性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化个性呈现了极其特殊的审美意义。其人文美学意义在于他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考与思想、人格的展现 ,表现了渊于儒道 ,又游离于儒道的独立审美特征。他的生命、自由、“真”、“和”思考与实践等方面的史实与理论展现出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其人文思想个性的深刻内涵在于 ,对生命的思考是陶渊明诗文的根本主题 ,自由是陶渊明的本质思想 ,“真”、“和”是陶渊明的基本人格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列入,’]急逸传”、“处士传”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诗人;《诗品》中称作幽处士”、“征士”的诗人又皆在陶洲明之前或与之同时,没有源出于陶渊明的,故无所谓“宗”。从而认定今本《诗品》中这一句话不出于钟嵘,怀疑其为唐以后人读《诗品》时批语所窜入。说得有理有据,论证严谨。作者之有见解还表现在不从众。学术研究是不以多数为标准的,而且以人云亦云为大忌。目前有关陶渊明的研究中,有一些意见是“权威性”的,甚至是众口一词的。如陶渊明享年据沈约《宋书·隐逸传》多定为六十三岁,《形影神三首》是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而发,是批判佛教思想的;晋宋之际,玄风对文学的影响都是不好的等等。但李文初同志经过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观点。如谓陶渊明的生年、享年当抛弃沈约的说法而以梁启超的《陶渊明年谱》为是;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当为始仕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参军,而非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洲形影神三首》与批判佛教毫不相干,陶诗的意境、风格、语言恃色都可看出玄学的启发与影响,因而“我国美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发生巨变、诗歌艺术引起重大创新、整个文坛呈现出新的转机,究其原因,恐怕与玄风大有关系”。此外,还认为自然与名教的和谐统一钩成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核心;陶诗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自然美”三字概括等,都很有新意,诚为作者长期读书、思索、积累而来,而绝非一时兴致可得。从《陶渊明及其创作的历史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陶渊明评价的来龙去脉是摸索过一番的,并常常以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陈寅格、鲁迅、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每得出一个新的结论都不但靠见识,而且靠工夫。在论证方法上,常把文字训话、史实考证、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如在《论陶渊明之隐》一文中具体地分析了晋宋之际人们对隐逸的多种理解与不同态度;提出所谓隐者有朝隐、充隐、形隐、心隐儿种类型,然后阐明陶渊明之隐是颇近心隐的一类。他如《陶渊明的思想与魏晋时代思潮》中对生死观的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陶诗的理趣》中对“自然”之义的推敲,都体现了一种踏实、细致的学风,而无空言泛论、随感意测之弊。文学本身具有社会价植与审兼价雌。对阳诗的评价,过去主要以社会学的眼光,这是必要的,今后也不可少,因为社会价值是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陶渊明论略》中《论陶渊明之隐》、《陶谢诗的比较研究》等篇,正是从社会关系上、从整个时代文化思潮的背景下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了剖析、廓清了研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而凤时作者又较多地从美学的角度对陶诗的艺术特爸给以细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艺是以“道”为核心的,反映在文艺理论上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首屈一指的“文道论”。西方文学艺术也有个类似“道”的东西,称之为“理念”,反映在文艺理论上,就是西方文论中赫赫有名的“理念论”。本文试图将“文道论”与“理念论”加以比较研究,以期探索中西美学与文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各家“文道论”皆是各道其所道,歧说纷纭,五花八门:有“自然”之道,有“阴阳”之道,有“圣人”之道,有“义理”之道。西方美学与文论中的“理念论”,也是一个歧说纷纭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与美国媒体的"公众新闻"具有某种表象的、话题式的联系,但两者兴起时面临的环境压力完全不同。社会制度层面的差异造就了这两场新闻运动运行的不同方向;公民社会资源的厚薄、社团数量的多寡,也使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议程支撑。尽管民生新闻不可能成长为美国式的公众新闻,但后者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仍然给转型中的民生新闻的提档升级以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道一元论中国哲学,在先秦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秦汉封建帝国建立以后,随着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也要求统一,于是出现了兼收并蓄,融摄各家的思想局面。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调来融合各家的思想,而《淮南子》则以道家思想为主干来融合各家思想。东汉高诱《淮南子·叙目》说:淮南王刘安与宾客们“共讲道德,总统仁义,而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