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启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改革开放使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新语产生的主要途径有:创新——创造新词语;用旧——赋予旧词语以新的含义;吸收——吸收方言中有生命力的词语;引进——引进外国语中的一些词语。这些新词语的产生,壮大了汉语词汇的阵容,也加重了汉语规范化工作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栗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70-72
新词语每年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以2008年产生的新词语为例,对词语构成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新词语的四个特点:一是新成语崭露头角,二是旧词新义明显增多,三是类推仿造出现新格式,四是词语表现形式多样化。其中的每一个特点都有可能演变为新词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董印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135-138
汉语词汇从少到多的原因前人已有诸多论述,但都是就某一方面,从某个角度进行探索。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考察,提出研究词汇丰富发展的新角度。即:运用共时、历时的观点,注意形式、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从内因、外因的角度,进行宏观与微观相印证的思路来探索词汇丰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周光庆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3):84-90
在目前的情况下,汉语词汇的研究应该从基点开始,深入考察包括认知在内的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机制,以求新的突破。从汉语词汇的实际出发,以认知活动中的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三个问题:一,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动力;二,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方式;三,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6.
柳小花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8-99
汉字词汇在日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字词汇使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格外密切。日语的汉字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形和意义上的关联,从词汇学研究角度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字形不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7.
黄东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9):205-208
近二十年来,汉语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习得过程、词汇认知、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等三方面.北美地区汉语新造词汇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词语借用途径的多元化、普通话词汇和对其他方言词汇的融合.结合在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北美汉语词汇现存的两个突出特点,北美汉语词汇教学既要有语言学理论的高度,又要具有接受词汇融合的力度.通过词汇习得概念,简要回顾近二十年来词汇习得,尤其是汉语词汇习得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北美汉语词汇现状,我们总结出了北美高校汉语词汇教学四个主要特点:注重保持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积极性,注意平衡不同词汇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训练的力度,训练遵循难易顺序,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中古汉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100-103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四段,即上古——先秦两汉(或以东汉为过渡时期而属下)、中古——魏晋南北南、近代——唐宋元明至清初、现代——清代中叶迄今。由于中古和近代是白话系统由萌芽而渐臻成熟的时期,所以近代汉语与中古汉语的关系尤其密切。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必须联系中古汉语,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刘俐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焉耆汉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大同小异。本文从所收集的4000多条焉耆汉语方言词汇中选择了约500条方言色彩较浓的词汇。按其来源分作“方言词”和“借词”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HSK的语言实例分析出发,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应从加强词汇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异、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重视吸收新词语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词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杨东升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9-111
商务汉语词汇具有专业性较强,语言规范性要求高,正式用语多,新词语多和短语多等特点。因此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存在教与学的难点。为了方便教学,可以将商务汉语词汇划分一般汉语词汇、通用专业词汇和中国特有的专业术语,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如龙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7-54
汉语词汇是一个多元系统,包括词汇的构成系统、词汇的生成系统、词音的组合系统、词义的延展系统、词语的层级系统、言文分歧的交叉系统、词汇的空间分布系统和词汇的历时演变系统。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由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体现了语言的共性和汉语的特性,研究这一多元系统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祥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132-134
青海汉语方言词汇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本文从古语遗留、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其他方言渗透、群众自造等4个方面考察了青海方言词汇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同各民族长期往来中,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体系.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有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意译法、西文字母法以及直接借用法.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三个时期:汉魏至隋唐时期、晚清至民国初期及改革开放以后.汉魏至隋唐时期,主要来自西域、匈奴和佛教;晚清至民国初期,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来自英美,部分来自日本,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西文字母外来词.我们既要善于合理吸收外来词,又要善于通过外来词的吸收和语言的交流来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5.
刁晏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9-116
以定代中现象是当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词汇、修辞现象,以往的研究很少。相关形式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及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些领域。它的远源是文言中大量存在的同一形式,近源则是港澳台“国语”以及海外“华语”中的同类形式,具有简约化、陌生化、口语化与修辞化的表达效果。受此项研究的启发,可以建立古今之间以及语法、词汇和修辞之间的两个重要接口,从而用之于更多语言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网络词汇看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新暎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4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 ,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中。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它在词汇发展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张明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78-279
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必然对其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佛教文化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在古代所经历的一次最大的外来冲击.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佛教的传入必定在其发展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批的佛教词语被吸收进汉语.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囿于结构语义的封闭系统观,对语言系统的结构、词汇系统的要素认识不清,在方法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使用成熟的系统理论方法,把握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特性,继承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系统理念,吸纳西方词汇语义研究的特长,贯通古今,是理清整个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的脉络、结构、层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三音词发展原因试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爱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53(4):568-571
汉语里的三音节词,中古开始产生,元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为近代汉语口语化特别鲜明的标志之一.三音词大量涌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语体的转化、造词法的完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吴为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92-95,129,130
汉语词汇的系统性问题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主要围绕“汉语词汇是否构成一个系统”展开激烈争论,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汉语词汇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基本为人们所接受:在此之后,主要围绕汉语词汇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命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语音、语法、词形、文字、语义等词汇系统表现形式,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词汇是一个系统。综合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词汇不是词语散漫的堆积,而是成体系的,只不过体系层级较薄弱、不明显;探讨词汇的系统性问题,应以意义标准来考察,从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研究方法上不应该局限于归纳法,而要更多运用演绎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