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及社会稳定带来了考验。在限定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预防、引导和反思这三方面探讨应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路径,为处理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颖  韦磊 《现代交际》2012,(4):224-225
高校隐含的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小规模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高校存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当前高校蕴含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极有可能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这一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高校大学生一旦发动群体性事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群体性事件中往往善于利用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从历史上看,高校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往往是深远而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从群体性事件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爆发阶段和平复阶段等深入分析网络舆情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联系,可以看到,网络舆情贯穿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始终,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为了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法规,联合媒体加强网民道德教育,共同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6年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集群事件为例,分析了这些集群事件中网民行为的基本特征,从中发现,在网络集群事件中,网民既有可能是人性善良的网络看客,也有可能成为行为善恶难辨的网络哄客,还有可能变成劣性爆发的网络暴民.在网络匿名的大幕下,匿名的狂欢日益与现实世界相连,因此网络秩序的构建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网络集群事件频发,本文以长春"微信圈乞讨母女"为例,试析网络集群事件的一般发展规律,并对网络集群中媒体和政府的反应进行重点分析,希望为管理网络集群事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主要包括大学生利益要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和党政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等三个方面,应从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和建立健全共同参与治理机制中实现群众路线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作形势,加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增强对新媒体、群体性事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地、妥善地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处置工作,在工作体制机制、舆情分析研判、网络文化建设等相关研究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从“南康事件”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2009年6月15日10时许,江西省南康市发生一起因当地政府整顿家具市场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105国道和赣定高速公路南康进出口处拥堵,并有十多辆警车被掀翻在地。这一事件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媒体后来称之为“6·15南康事件”或者“南康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集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由于高校在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不时出现的大学生集群行为成为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本文从社会学社会控制的视角出发,认为目前的大学生集群行为主要分为管理失当类、社会事件类、涉外事件类、情绪冲动类四种类型,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匿名性、无组织性、情绪性、狂热性、失范性、短暂性等基本特征,可以通过事前预防和控制、过程控制以及事后控制等社会控制环节.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时有出现,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来发表关于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意见,并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也由此得以频繁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它的演化规律是怎样的?政府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它呢?本文试图一一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