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交媒体已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用户如何采纳、使用某一社交平台,对特定用户群体"不使用"某种社交媒体的情况关注较少.基于对微信朋友圈消极使用现象探究,发现用户出于自我表达的观众可及性、互动可能性的"想象",以及持续性印象维持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前容易反复自我审视产生社交疲惫感,进而选择退出;大多中辍后倾向于转移到同龄群体为主的强关系聚集的社交媒体,享受小范围观众舞台的安全感;看似消极的中辍行为本身成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升社交质量、蜕变为理想成人的路径,具有自我同一性确认的探索意义.中辍行为赋予每个社交媒体以不同距离感知,帮助用户重新确认自我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有意识发展深入交往关系,提升情感反馈质量,借助驯化技术和掌控社交边界的感知来对抗不确定性的风险压力.  相似文献   

2.
"吐槽"行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网络互动的新形式、网络社交新途径和网络交流新方式。青年"吐槽"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表征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要疏导青年努力形成和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提升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指导青年清醒认识和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吐槽"行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嵌入人们生活的记录性符号,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社交互动、自我个性叙述与文化理念表达的消费式符码和仪式化表征。基于多位大学生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采用程序性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借助QSR NVivo 12.0的质性分析工具对大学生日常性"网络自拍"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解构式理论陈述与编码式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大学生符号消费式"网络自拍"具有表意生活风格、展演角色身份、分享精彩惊喜与消解情绪孤独的符号性价值生产作用;也有重构自我认同、美化自我认知、巩固社交网络、记录成长经历的记录式价值强化作用;还有调整自我目标规划、端正生活态度、自勉奋斗激情与沉浸仪式陷阱的消费式价值再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大学生网络自拍式社会展演的内在逻辑详释与作用机理深描。  相似文献   

4.
随着视觉技术的发展,旅行摄影成为了游客凝视自然或人文风景区的有形化与具体化实践.通过对20位青年旅行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游客通过将风景转化成照片,使旅游的瞬时体验成为了永恒的收藏,而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了游客凝视的进一步转向.一方面,受访者希望将旅行中的个人体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形塑关系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并通过良好的线上互动行为进一步激发创作与分享的热情;另一方面,受访者会因为群体压力,通过设置分组等方式来隐藏旅游中的"集体自我".  相似文献   

5.
青年短信文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网络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确立了"第四媒体"的地位.据专家预测,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新的媒体--"第五媒体",短信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被普遍接受.短信文化在青年中流行离不开社会背景,更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短信文化是青年人际沟通的新形式,是解读青年的语言符号,也是研究青年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以主流弹幕视频网站AcFun(A站)与Bilibili(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弹幕深度使用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认为弹幕视频提供了虚拟在场的互动平台,弹幕互动仪式是弹幕族情感的变压器,一开始分散的情感通过集中关注同一件事甚至弹幕本身,相互知晓关注的焦点,通过有节奏的连带过程,情感状态变得愈加强烈,当互动的检点逐渐变得一致,出现了集体连带过程中的高度关注或者其他的"集体兴奋"的形式,而互动仪式中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弹幕作为一种符号使短暂的情感转向长期的情感,归属感的产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弹幕群体的归属感,二是体现在Bilibili和AcFun的运营机制的情感维护到行为维护的转换上,三是通过主动发送弹幕获得的更强烈的归属感,这些长期的结果成为"情感能量"(EE),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弹幕作为一种青年话语的符号,也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关系符号。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模式,正在对两岸青年交流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如聊天、交友、讨论等逐步成为两岸青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主要交流形式。这种新的社交模式不仅扩大了两岸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两岸青年的沟通和了解,还推动了两岸青年在共识和认同层面的增加,这种互动路径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也飞速发展,大量新兴服务业占据了国内市场,青年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其代表并引领着社会生活潮流的方向,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生活消费市场的一类典型人群。为了使"HI!星期八"更好地把握当下主流群体的需求取向,使服务企业更好地发展,只有充分关注青年群体休闲生活状况了解其休闲行为取向,才能对"HI!星期八"的经营以及社会其他服务业的经营方向的选择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圈层化传播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从青年社交媒体用户对跨文化女性形象的圈层认知建构出发,剖析青年传播圈层形成的内源机制与外源动因。基于网络田野和深度访谈法,研究发现:圈层化传播是青年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青年群体内部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已成为网络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全球化系统下的本土话语逻辑生成过程中,青年传播圈层对跨文化性别符号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本土化加工。在新型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围绕跨文化性别形象所形成的青年传播圈层呈现出性别层面的“去中心化”和族裔层面的“再中心化”特征。青年圈层传播路径一方面折射了后全球化时代文化杂糅对青年群体身份建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青年圈层围绕价值观念和话语建构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10.
青年带着各种理性、非理性的消费动机泡吧,酒吧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十分突出。它体现着消费行为主体的生活品味、身份地位等标识信息。酒吧为青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同时酒吧也存在不少消费者的离轨消费行为。为此,青年需要树立正确、健康、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构建和谐、可持续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1.
“读屏”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和“生动表情”,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种种屏幕面前也得以再造。电视屏幕为青少年展示了成人的后台景象,使青少年学习到许多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少年按照新的规则展开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撞击。学习如何同他人交往,并将这些交往技巧迁移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手机作为“流动的现代性”的表征之一,重新结构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然而,青少年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仅仅从抽象的“人机关系”中得到满足,“人机”关系自然不可能彻底取代“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构筑"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文章在对廊坊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三步曲"的廊坊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配套对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廊坊总部经济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具有后殖民社会典型的抗争性,社会内部反对"一元"叙事,倡导重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由于每个后殖民社会所独有的被殖民经验,台湾社会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对外选择的"去霸权"意象、抗争上浮现出的"殖民现代性"论述和"反中"意识,尤其体现在当前台湾年轻世代所持的价值理念立场上。对于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后殖民遗绪"表现,应该跳脱"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框架,从历史情境中探寻现象成因,以情感结构层次作为分析立足点。"解严后"台湾年轻世代的对日态度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随着社会内部"主体性"意识社会化地加剧,其对日认知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耒阳市暑假期间农村中小学生流动情况的考察。发现暑假期间外出的农村中小学生规模相当宏大,形成了一股与“民工潮”相对的“学生潮”。本文提出“学生潮”的概念,并揭示和剖析出“学生潮”与“民工潮”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及“学生潮”对社会尤其是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Ambiguities in Weber's theory of social action have been compounded in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American commentators have generally given a psychological twist to Weber's concepts of "intended sense" and "understanding," in terms of an "imputation of motive." Weber, on the other h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intended sense of an action and the actor's motivation. As a sociologist, he is interested, not in the imputation of motive to the individual actor, but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ction in its "context of sense" in relation to "typical" or "cross-sectional" usages based on "consensus," that is, in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大学生社团“热”中的“冷”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亚文化,大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团热有利于锻炼、陶冶、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但其间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中外科学教育实践方式和目标不同,学生成才类型也不同。中国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擅长解题答题,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国外学生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学习主动,但基础相对较差。比较中外科学教育利弊得失,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鸟巢一代”大学生具有以往同龄人所没有的特点,表现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对网络十分依赖,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功利欲望心强烈,承受挫折能力弱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需要随着工作对象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转变。本文运用管理学中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在梳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演进的基础上,提出面对“鸟巢一代”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方式应从“划桨”到“导航”.旨在为高校同行提供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