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沙话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沙话有逐渐向官话靠拢的趋势.尤其是作为新湘语代表方言的长沙话,由于长期以来与官话方言及共同语接触频繁,彼此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必然的.长沙方言既保留了湘方言的特点,同时又有明显的向共同语靠拢的趋势,呈现出过渡方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与泸溪湘语相比,泸溪乡话语音具有突出的保守性、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独特性.泸溪乡话和泸溪湘语孕育于同一母体——古楚语,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它们都受到了官话、赣语的影响.泸溪乡话自身特殊的演变和遗存的古音是与泸溪湘语不能通话的原因.泸溪乡话的保守性与独特性,不仅与相对封闭的环境、语言忠诚性有关,还与瓦乡人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分不开.泸溪乡话借用湘语、兼用湘语的现象很普遍,转用湘语的人群正在扩大.  相似文献   

5.
顾县话词汇与普通话关系较远 ,而与西南官话很接近 ;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词项 ,则保留了湘语的特点 ,而没有和周边的岳池话、南充话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6.
从广西湘语声调的今读音出发,通过与西南官话声调、湖南湘语声调比较,考察方言接触背景下广西湘语声调的演变情况。广西境内的湘语在与以桂林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的接触中深受其影响,声调的演变与桂林话有大致相同的规律,调类与桂林话趋同,都是4类,入声多归入阳平。这是广西湘语受西南官话影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7.
湘西古丈县有一种分布范围不广且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死客话”。从其与周边湘语辰溆片的音韵特征比较看,“死客话”具有湘语的典型特征,应该划归湘语辰溆片。  相似文献   

8.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比较了长铺话和梅坪话的语音差异.得出了长铺话属于湘语,梅坪话属于赣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信仰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动作行为.湘语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通过方言词语这一视角,可以考察湘语区的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重庆话的“倒”字用法多而杂 ,能充当动词、副词、助词、介词等等。其形态丰富多彩 ,有时同样一句话 ,没有一定语境就会产生歧义。如 :“把小树放倒”就可以是“砍倒” ,也可以是“放下”。故“倒”字用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武汉方言里常常听见人们说的"慢点"除了和它在普通话里一样能做形容词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和功能。从语法意义上来看,"慢点"在复句中做关系连词,有假设和假转两种情况;从语用价值上来看,"慢点"句强调了结果,有一种"未雨绸缪"的感情色彩,同时它也能精简语言,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地区)方言中的"下",读音和语义有区别于其他汉语北方方言的共同特点.而在西南官话中,"下"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描述分析贵阳方言的"下",具有西南官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5.
结合"给"的语法化历程研究了宿州方言中"给"的11种用法,着眼于语义和句法的分析描写。认为宿州方言中的"给"作动词时,"给……宁"结构的用法类似于"像……一样",与"跟"截然不同;作介词时可引进时间和处所,与"搁"同中有异;作连词时是"跟"的音变形式。因此宿州方言中的"给"宜看作四个同音词。  相似文献   

16.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北方方言中有一个语缀“巴”,一般出现在单音节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前、中、后位置,读轻声,有造形和造词的作用,并分别成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构成标志。  相似文献   

18.
陕北榆林方言的"转"除作谓语动词外,还兼作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转"在共时平面上的这几种用法正是"转"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征之古白话文献里"转"的用法,可以勾勒出"转"的语法化过程:动词谓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促使"转"发生语法化的因素有句法环境、句法位置、句式条件,"转"前面动词v语义类型的扩大和"转"本身语义的虚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青海乐都话中"们"缀的使用情况: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单数,在动物、植物名词后面表复数,在可数而无生命的物质名词后面既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又可以用在不可数、无生命的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之后.这种用法跟语言接触有关,即直接受到了外族语如蒙古语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比较的方法对泗洪方言的"子"尾作较为详尽的描写,同时对" V几 V子"结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