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丰富化和情感的个性化。它所创造的是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在艺术语言中 ,语言符号的本身就是情感的形式 ,它具有动人的抒情功能。艺术语言是与生活情感有联系的本体存在 ,它能把发话主体情感的原神灵活地传递出来 ,又能把认识之深理寓于艺术语言之中 ,从表层到深层都体现了发话主体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一部文艺作品,它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道德对欣赏者有着主要影响,表达它们的形式是以它们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评判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应看它的内容是否对社会发生了有利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作理论性划分时,在“形式”这个名辞下很难给予一个适当的内涵。“形式”概念本身把一切作为“内容”的东西都放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等在被传达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艺术信息,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负载物,我们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了艺术家欲表现的艺术信息,并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照“内容”、“形式”的划分,后一种艺术信息就被归入到“形式”的范围中去了,我们认为对文艺作品合理的划分是把它分为艺术信息与艺术符号两部分。本文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符号怎样表现艺术信息,有什么特点,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3.
谈鲁迅运用复合判断推理的特色焦克唐在《鲁迅杂文艺术特征》一书中说:“鲁迅的全部杂文都是论战性的,雄辩的,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我们说:从复合判断推理的运用上看,鲁迅杂文的这种逻辑力量不仅得之于几种基本推理的运用,而且还得之于由基本推...  相似文献   

4.
顾颖 《人文杂志》2005,(1):92-97
根据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思路,本文提出审美情感本身具有将自身客观化的潜在“赋形”因素1、情感的感性色调,2、记忆之“象”,3、情感的韵律。这些因素提供了通过艺术符号的形式呈现情感意味的可能。这为进一步探讨情感表现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  相似文献   

5.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符号美学把作家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思想、美学情趣、美学情感等统称为艺术信息,而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西方许多学者反复强调,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的区别主要在于:艺术符号主要传达的是审美信息,具有感情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张智辉 《人文杂志》2003,(2):103-107
本文以“情感符号”来把握徐志摩散文的特质 ,认为突出呈现 ,把喻体和喻指在“异质同构”、潜价值等方面的对应关系转化成比喻符号 ;超然物外 ,从作为媒介的现实和梦幻等各种外观形式中“显现知觉”的想象符号 ;精心谋略 ,提炼“富有意义”的具象性词汇、意指错位的句子和特殊的节奏复合成语言符号 ,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独有的“情感符号”。  相似文献   

7.
论李商隐诗化情境的生成方式熊国华由生活素材上升到诗歌艺术,从最初的审美感受到诗歌语言符号形成,这中间有一个如何筛选、提炼、整合、净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诗化”过程。其“诗化”程度决定了诗歌作品艺术上的高下与纯度,“诗化”的生成方式决定了诗...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发表了南帆同志的《文学与情感认识论》。文章认为,人们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理智的认识,一种是情感的认识。前者凭借概念、范畴、推理、判断认识世界,其成果是科学理论;后者直接依靠“片断、场面、事件过程”等“感知、了解、判断和体验对象的另一些方面”,这便是“情感认识对象的独特过程”。作者认为,文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认识的结果,艺术典型和抒情意象,都是文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认识的形式。依照这种理论,作者把文学的发展演变归结为人们的情感认识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9.
曾文雄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49-154
《周易》的言象意思想凸显中国古代辩证的逻辑观与语言观,具有类比和联想、逻辑推论和判断的特征。“言”指语言使用的符号,“象”是指用来模拟、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卦象”,“意”是通过卦爻辞传达出的理念和规律。《周易》中言-象-意的推理过程其实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主要通过取象的方式来解释易卦,涉及古域、问卦者、时势、背景、易者等诸多语境因素,以推断出结果;它体现认知推理、含意、顺应选择等当代语用的推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之所以难以言说情感,决定于它具有线条性、历史文化性和概括性特点;艺术符号因与情感形式具有逻辑上的类似,它可以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造型艺术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感性刺激,所传达的情感比语言符号宽泛含蓄得多;乐音的运动形式因与人的内在情感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音响艺术符号最适于表达人内心不可言说的动态的情感世界;语言艺术符号虽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但它也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奇景象。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语言符号的理据,对于阐明事物或现象的“得名之由”,明确人们创造语言符号时的造词心理,认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语言符号意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承认语言符号理据性的存在,不去探求有理据的语言符号的根由,那么,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低层次上,就会增加记忆和交际的负担,也就无法解决语言学领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情感的传达”(托尔斯泰语)“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语)抑或“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等,皆昭示了一种“意味””情感”与“形式”的问题。而言及艺术特征,无论是“表现性”、“再现性”还是“抽象性’、“象征性”等,都可归结为艺术的一种超象显现功能。我以为五花八门的艺术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中国古文论中的“意”与“象”的关系中谈起并求得解答。“情感”与“形式”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意”与  相似文献   

13.
法律价值推理的方法及其公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成 《东岳论丛》2005,26(1):93-100
在法律推理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行为使结果“出现”(由无到有)、“保持”、“消失”(由有到无)的变化来发现当事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变化,并通过对之进行行为功利、准则功利或系统功利的价值评价,从而就会发现生活事实的法律意义,使生活事实转换为法律事实。事实到价值的判定公理、价值到善恶以及善恶到规范的转换公理填平了事实判断与规范判断之间的逻辑鸿沟,实现了由事实判断向规范判断的过渡,打通了事实判断向规范判断转换的逻辑通道;价值强度公理和选择公理有效地解决了法律推理中的价值冲突问题。这些方法和公理就是法律推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正当性的逻辑根据,就是从案件事实之“是”推出当事人之“应当”的逻辑机制。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中的情感表现理论(表情论),从浪漫主义唯情论开始,经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符号主义的表情论,形成一支整体发展的流脉①。除了浪漫主义近代表情论之外,其它皆为现代表情论。这一流脉都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但在如何表现情感的问题上,即情感表现方法(表情法)上,又存在着区别。它们递相以情感的抒发化(自发渲泄)—物态化(物象媒介)—塑形化(形式结晶)—符号化(构形创造)的增变,连续推动了现代表情论的深入发展,并推进了现代表情论的表现趋向由个体化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15.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但情感并不独立出现,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物质手段(光线,色彩,形体,声音等)具体化为一定的形式.才可能被我们直接感觉和接受。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在艺术中我们是生活在纯粹的形式王国,而不是生活在对感性对象的分析解剖或对它们的效果进行研究的王国中。”①对艺术而言,内容是溶化在形式中的,如果离开了表现这种内容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它也就无法被我们掌握。因此.在艺术情感与文字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结构,即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它通过发挥文字的直觉情感和想象功能建…  相似文献   

16.
所谓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或者说就是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的手法。我们翻译一篇作品,要从“形”到“神”,通过原作品中的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去细心体会全篇的风格神韵,然后融会贯通,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将原作品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形似”“神似”,使译文成为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上,艺术体验具有认识论性质,其特点是难以言说,而审美体验则具有本体论性质,其特点是不可言说;艺术符号是形象形式,而审美符号除此之外,还可以囊括现实事物、观念;艺术否定是“对现实的否定”,而审美否定则不受此阈限,还包括“在现实中否定”,这样,审美现象就不独在艺术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语言对人的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它塑造了人对世界的“观点”。人的认识往往是由主体先学习掌握一些有关的符号和指称,并通过符号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把握对象。由于语言的掌握运用在先,并对整个认识活动具有贯穿作用,认识的发展也就表现为语言对经验的不断分类或概括。知识不仅与客观存在相关,也受制于语言形式和符号体系。一些西方哲学家也指出,词语范畴帮助人们形成了他们所命名的经验。这些范畴是经验的一部分,在许  相似文献   

20.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