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陶渊明与爱默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有很多相似点,更有差异. 两人都向往自然,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陶渊明的诗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爱默生更强调人是万物的主宰. 在人与政治方面,两人都远离官场,但陶渊明是出世的,而爱默生是入世的. 在人生观方面,陶渊明注重今生、现世的享乐,而爱默生相信永恒、来世、上帝,认为人具有神性,人神合一. 在世界观方面,陶渊明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而爱默生是个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但抨击教会缺陷的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新闻自由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许多新闻官司实际上是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名誉权的冲突。名誉权和新闻自由均是公民重要的权利或自由,都不可缺少,两者存有一致、协调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矛盾之处,衡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全面地保障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是一个已经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与技术史: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和技术史都起源于德国,是20世纪发展迅速的两个研究领域或学科门类。两者虽然研究主体都是"技术",但这个"技术"概念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或学科中是不同的。技术哲学研究的技术有很强的抽象性,技术史研究的技术有很强的实证性,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范围、方法论、价值观、学科性质、学科成熟度、成果表达、研究人员素质等诸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正如拉卡托斯套用康德的格言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那样,完全可以认为:"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空洞的,没有技术哲学的技术史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4.
地域与人品     
谭世平 《社区》2011,(14):59-59
天底下的“人”。本就不是一划能写成的。不管是湖北人、河南人、上海人、北京人,还是外星人,总归是有环肥燕瘦的多样性。以地域而论人性、道德,难免挂一漏万。就是同一个人,午时是圣人,子时是流氓,也未为可知。这和他是哪个地域的人,只有或然关系,没有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领导者与追随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领导者与追随者是相互界定的,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其后面有追随者,领导的实质是追随关系。当代对领导者的角色、职责、权力、追随者的内涵、类型、对抗权、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正在融合为新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管理学、行政学和领导科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美与和谐     
和谐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是美的基元。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形成和谐的根本原因。和谐美是形象的、有魅力的、具有生活的肯定性的。自然美的和谐偏于形式;社会美的和谐偏于内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和谐社会囊括并超越了社会美,且辐射到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领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伟大的美学工程。  相似文献   

7.
高慧 《北京纪事》2014,(11):76-77
二三十年前,去粮店买面粉,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精白粉,一种是标准粉。妈妈们都喜欢买精白粉,因为发出来的馒头又白又好吃。后来,粮店取消了,买面粉改成去超市。如果你初为主妇,面对各种各样、花样繁多的面粉真是无从下手——普通面粉、特色面粉、雪花粉、优质粉、高筋面粉、低筋面粉、麦芯粉、饺子粉……这些粉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尤其是麦芯粉,麦芯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做什么面点用的呢?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素质教育的保证,现代科学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法制、竞争、心理等素质也是必不可缺的。素质教育要顺应新形势需要,运用高尖端科技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和培养一批为社会所用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达到"四有"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交谊舞与体育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谊舞是舞蹈中的一个舞种 ,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成之一 ,是人类表达审美情绪 ,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 ,它和歌曲、乐曲、伴奏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有规律的舞蹈动作。交谊舞具有社交、娱乐、艺术、体育锻炼等多种促进身体健康的积极因素。而当代体育舞蹈更使人赏心悦目 ,同时它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与硬道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源自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但是,生产力才是软实力的最终源泉。发展才是硬道理,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在其本义上是指人类未经干预的状态,是世界由以构成的基质。人类对于自然的领悟,关键在于脱离简单生存论的层面,而能进入一个触及自然之本质的实体论的层面。在保持与自然律相一致的行为方式上,生态公民是积极尊重自然律并忠实履行自然律的公民。生态公民标志着自然性与公民主体性的觉醒。生态公民既是一个群体,又是一种观念。作为群体的生态公民,它是全球化浪潮下环境保护运动的主体人群;作为观念的生态公民,它是体现尊重自然与关怀自然的新型价值观。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生态公民的基本观念。毕竟人源生于自然,身处于自然,这既是原初的状况,是过程的开端,也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只有理解了自然,才能认识生态公民自己的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传统儒道文化所持自然观念进行的批判。从汉魏时期的自然与名教之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与因果论辨,佛教的批判发挥了最为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审美介入”在这里的再次提出,是生态现状的必然要求和解救生态灾难的必然结果。当然,“审美介入”并不是抽象的,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着人不能无视自然这一对象的生命存在,人对于自然的“失度”破坏,最终掘开的将是埋藏自己的坟墓。因此,我们今天必须以一种“审美介入”的态度重新处理自然和环境发生的问题,从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最终又要落实于对审美价值的认知性教育上。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面临着使自然与文化之界线再次呈现为一个重大问题的新语境:其一,是消费社会的到来。它将商品变成符号,将使用价值置换为符号价值,将物质消费转化为符号消费,这结果就遮蔽了人之真实的和自然的需求。其二,当代高新技术正创造着一个跨越了自然与文化之传统畛域的新现实,哈拉维以"赛博客"名之,它既非自然亦非文化,而是二者的混杂。其三,由于文化总与地域性相关,全球化作为一种"解域化"便意味着文化间的相互越界和冲突,以及各种文化对其合法性的竞争性主张。这些主张无不诉诸一个超越自身而普遍和绝对的"自然",但是,究竟谁是"自然"的权威代言人?新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然和文化的界定和再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6.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关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伦理学意义和对自然研究的生态化转向,另一方面坚持对自然的历史分析方法,强调对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性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提供了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过程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再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与民事诉讼相比较 ,民商事仲裁具有较强的意思自治性、较大的独立公正性、较高的专业权威性、较好的经济效益性等丰富的价值内涵 ,最符合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要求 ,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的非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