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一批明清契约文书,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承浙江省博物馆的支持,我阅读了其中一部分。本文就我见到的一批契约文书,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来看一看太平天国革命前浙江土地问题。1 太平天国革命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敲骨吸髓的剥削,浙江农民生活极为悲惨。遇到灾荒,农民往往“吃草吃糠,釜中食与喂猪料相似,甚有数日不举火者”。有的农民忍痛卖了儿女。嘉庆年间,浦江县有一诗人作了一首写实的《卖儿行》:“囊无余布炊无烟,不惜孤儿换斗米;……可怜母泣牵儿衣,儿将别母儿未知。”这是多么凄惨的情景。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不少卖田契约中,写有出卖土地的原因,从中看出农民生活困苦的情况。大部分契约中所写的卖田原因,为“今因缺用”、“今因无钱使用”、“今因无办”、“情因缺少用度”。至于为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二大确定发展农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完全正确的。在农业这个重点中,粮食又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粮食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陈云同志早就说过:“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粮食定,天下定”(《陈云同志文稿选编》第118、93页)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1982年的7,068亿斤,三十三年增长2.12倍,基本上保证了十亿人民的口粮供应。但是,粮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有…  相似文献   

3.
唐文贵 《探求》2006,(Z1):98-99
随着由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三农"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涉农恶性事件,是因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减少,难以承受不断增加的各种负担.据测算,在农业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目前传统的种植业已经无利可图,加上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民今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收入的锐减,另一方面是沉重的负担,两方面的因素以夹攻之势,加剧了农民和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农民和政府一同走出困境,根本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农民”与“农村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仅指在农村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指的是一种职业,与“工人’等表示职业的概念相对应。而“农村人口”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它表示的是一种“地域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存在9亿农民,“38亿是我国农民数量的最高峰值”。如果说农民仅仅指一种职业,那么就会产生这些疑问:第一,一批以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是不是农民?第二,大量的在大中城市打工、而户口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不…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者在一些学者所谓的“推力”和“拉力”作用下大量流出农村。流出农村的农民常常按月或按季度把收入寄回家,这对于提高乡村生活水平和推动流出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现有的研究和政策建议中,流动常常被看做是缓解乡村“剩余”人口(劳动者)压力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乡村乃至流动常被看做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它带来的更多是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失之偏颇。我们完全可以从更积极的意义上去看待农民的主动流动。  相似文献   

6.
面对“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尤其是4-2-1家庭的大量出现,养老负担是一个日益沉重的社会问题。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家庭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子女在父母的养老生活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珠三角地区中、青年人群对自己的养老负担还并不觉得重,但他们的养老观念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本来是不成问题的.自廖季平提出“屈原并没有这个人”①以后,胡适紧步其后尘,又提出了“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②的问题.接着是何天行、卫聚贤、朱东润等推波助澜,③对问题越说越离奇。近来日人三泽玲尔也认为屈原是“想象中的作家”.④据说日本还有别的学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否定屈原.  相似文献   

8.
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明确指出:“自由雇佣劳动的使用”,是“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也就是说,没有农业雇佣劳动,就没有农业资本,就没有农业资产阶级。农业雇佣劳动和农业资本是互为条件、互相对立的。按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般规律,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主要是农民同土地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少数人发财致富,上升为农业资产阶级即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贫困破产,脱离土地沦为“由自劳动”即农业工人,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本文就通过浅析印度农业资本主义雇佣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官员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权力总是向它的来源之处负责,若要官员对民众负责,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其权力基础更多地根置于民众之中。把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的范围扩大到乡镇一级,有望创造一种把农民与基层官员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机制。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自治的实践已经说明,相对公民的文化传统和素质而言,社会自治和人们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在理性的公共生活中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实的新竞争规则。在有关“三农”问题的各种思路中,以乡镇自治最具长远眼光。  相似文献   

10.
原人 《社会》2003,(8):1
按词典的解释,“农民” 是指长期参加 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目前在中 国还有八亿左右。农民多在农村,但“农民”一词城里人却用得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多出现于父辈已经进了城的年轻人之口,而且用得总是精炼简洁,中午食堂的菜有四块钱一份的红烧肚条和一块钱一份的清炒蚕豆,你买了后者,“农民!”你头发没梳整齐衬衣下摆有半拉子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平王东迁,酉周这一被孔子誉为“郁郁乎文哉”的辉煌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过去。历史,正走入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旧的文化已经衰落,新的文化转型却没有完成,这就使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一个新与旧之间的断裂带。一方面,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特有的惰性,使春秋人仍背着旧文化沉重的包袱,多年父权文化的浸淫,使春秋人无法很快从旧文化中走出去。旧的文化心理根本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于是我们发现,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周人心理充满了困苦、迷惘和不安;那种迷失精神家园、无家可归的孤独充满了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松尾芭蕉的“心高悟而归俗”这一文学精神真髓是,灭除私意,归至诚实的俳谐创作。所谓“诚实的俳谐”,就是顺随自然的俳谐。松尾芭蕉于《奥州小路》中使用了源出《孟子》的“刍荛雉兔”一词,这是松尾芭蕉为了表明他的云游是融入地方民众之中体验民众生活的一次旅行。松尾芭蕉的旅行路线,走的是一条民众走的小路,因而游记名日《奥州小路》。“小路”的深层含义中,包括了松尾芭蕉实践的俳谐“融入民众”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以往常听人们说起美国小学实施的是“愉快教育”,其语出处虽不得知,而其意思当是那里的小学生们学习生活十分轻快,不象中国jj童学业负担过于沉重,以致每户家长也都受到牵连,被迫“服役”,成了苦恼的“助读”工具。于是长时期来,笔者也就很想了解一下美国式的“愉快教育”究竟有些什么样的面貌。1993年起我去美卧卜住一个时期,就此怀着试作探索的,c情,对于附近的几所小学作了一些随机的观察。以下所云,多以三、四年级的班级作为代表,以为执其一端,以观其余的一份采样。美国的小学多为地方政府或教会所办,校舍建筑,宽敞舒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给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遗留给我们一副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思想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底统治上面;中国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的源泉,是他们之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束缚于土地;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者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的这个论断,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认清这个特征,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民众话语重要形式的歌谣,不仅记载了民众"外在的"生活,也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通过对舟山歌谣的总体性分析不难透视出近代舟山民众的生命意识:基本格调为沉重悲苦的生命体验;童年、爱情生活与节庆之中短暂的生命欢愉;顺应自然的时间意识和混沌的历史意识;顺应自然的死亡观、灵魂不灭的现念和祖先崇拜;"男性主宰生存、女性主宰生活"的两性关系模式等.同时,歌谣这一民众话语折射出的民众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再现了近代舟山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路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主流话语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民占多数,长期以来农民被视为传统保守的力量。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结合的“叠加优势”,释放出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要理解“中国奇迹”,必须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性。以农民理性中的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农民理性扩张是如何造就“中国奇迹”的,需要跳出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高度重视社会变革中的民性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7.
一、城乡发展和农民的出路落后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和正在走着十分不同的道路。在中国已经走过的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城乡隔离的模式。现在,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城乡隔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以后的发展方式。城乡隔离的形成,时间在“困难时期”以后。在此之前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大跃进”,包括大批农民进城,说明那时城乡是沟通的;另一件是人民公社化中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主要是后一件事,使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陷入饥饿状态。于是,近两千万职工“挥之即去”,一大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又回到了农村,并从此产生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商品粮户口)的严格界限和城市户口的严格管理。这种“农”与“非”的界限以及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就业制度(包括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就构成了城乡隔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楚辞·远游》的作者,学术界已有屈原、司马相如、班嗣和无名氏四说。本文只就《远游》不作于屈原这一点,略陈浅见。一王逸在《楚辞章句·远游序》中,肯定《远游》为屈原作。根据是:“屈原履方正之  相似文献   

19.
李姝 《东西南北》2014,(21):76-77
如果你是《生活大爆炸》的粉丝,你一定记得某一集里,谢尔顿为了节省决定吃什么的时间,通过摇色子来决定每一餐的食物。他不止在一集里抱怨过,如果他能省下被生活琐事所困扰的时间,他能有多少时间用于他伟大的科学研究以及欢乐的游戏时光啊!现在,谢尔顿的困扰可能真的可以解决了,解决之道就在于一种叫作“Soylent”的“食物终结者”,这是美国青年罗布·莱因哈特的“发明创造”。吃饭是低效率行为“吃饭实在是个太大的负担,既费时又费事!我们只有一个小厨房,还没有洗碗机。”  相似文献   

20.
蹲点中,我们目睹了乡村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时不时地听到他们发出“农村工作难做,乡村干部难当”的感叹!难在那里?一曰“农民难管”。比如要农民完成种植计划,他们常常会“顶”你:“现在揭市场经济,我爱种什么就种什么,要你们管个啥!”二曰“提留难收”。不少农民讲,“上面要减轻农民负担,你们却要这要那,‘好经’都被你们这‘歪嘴和尚’念坏了。”三曰“重担难挑”。乡村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