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孟伟  刘晓力 《阴山学刊》2008,21(4):79-83
计算心灵理论支配了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认知科学研究框架。认知计算主义不仅把认识本质视为计算活动,而且通过计算方法建构认知活动。人们从身体与环境的认知构成、意向性心理内容等多方面对认知计算主义进行哲学批判。当代涉身认知的科学实践尝试探索非计算的认知建构方式,例如动态系统理论和涉身语义学,这初步表明了对计算心灵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以涉身心智为研究对象 ,它对理性主义的逻辑学乃至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来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逻辑的体系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认知逻辑体现了回归自然语言并基于经验、非形式化和非演绎、反映认知的规律三大特征。认知逻辑放弃作为思维立法者的企图 ,在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关心人 ,关心语言的使用者。认知逻辑将语言、逻辑与认知整合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并与整个认知科学相关联 ,从语言、心理、脑与神经、文化与进化等多方面介入对人的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因此 ,认知逻辑是一种在新世纪展现认知科学特征的新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哲学渊源为研究始点,重点对非缘身认知计算表征的两种重要研究范式的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给予考察和分析.认知计算表征思想有其问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笛卡尔身心二分法和霍布斯的"推理即计算"以及早期分析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对认知计算表征思想产生直接哲学影响.就其学科基础而言,早期认知科学各个学科为心智数字计算表征的符号主义、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研究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从而使它们成为非缘身认知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许璐 《理论界》2012,(6):73-75
自认知科学兴起后,认知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变。由于无身认知无法从本质上解释知觉与意识,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具身认知的发展促使认知科学家们关注身体,并从身体感受性、身体的运动机能、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认知,为认知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吴新民 《东岳论丛》2011,32(2):63-68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的概念近年来颇为盛行,并被称作认知科学的“革命”.从问题哲学角度回顾认知科学中由符号计算到联结主义,再到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参照当代心理学前沿实证研究成果,可知具身认知算不上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具身认知存在三大未决问题:其一,本体论预设未发生变化;其二,缺少自明的方法论;其三,更重要的是对当今由互联网引发的个人认知方式发生变化的问题缺少相应的预测和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探讨认知革命真的发生了吗?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认知革命的推动力;以嵌于环境、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复杂认知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法的继承、创新和整合,以重建认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实现研究方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涉身能动性”是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批判“自然主义”理论错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最初源于泰勒借“前客观世界”概念对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整体性解读,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涉身能动者。在泰勒看来,“涉身能动性”概念对阐释现代主体性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事实上,凭借对“涉身能动性”的思考,泰勒从批判现象学转向了一种基于哲学人类学立场的“本体论式”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对斯金纳的观点进行了透彻剖析和批判,完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乔姆斯基转向和革命。但是,这一传统语言学理论没有考虑到言语产生过程融合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躯体肌动的技巧,没有涉及到语言的身体隐喻,从而遭到拉可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批判和质疑。涉身哲学思想和涉身语言认知理论从身体维度出发,对语言的生成机制给予考察和分析,为语言学研究和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指导,发挥了重要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认知科学产生之后,逻辑学和心理学一改之前彼此隔离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的学科。笔者在沃森、马库斯和里普斯关于假言命题的经典实验基础上,对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逻辑经典实验的结论:人们的实际推理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从逻辑、心理、语言和认知的角度思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科学发展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仅仅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理论是否与传统认知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够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具身认知观: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了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范式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它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从学科基础来看,形式逻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用经验研究方法为非缘身认知科学建构化提供了计算表征思想,从而使认知科学在建制化下形成心智数字计算主义表征和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在拓展科学哲学研究空间,为哲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重要认知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溯因推理是人类推理研究中解释与建构的一个中心议题。它从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开始到可能的解释,从而激起人们的某种天赋,产生新的思想。它不同于演绎和归纳的逻辑形式,具有推理过程与结果并存、理论选择与建构一体的逻辑特征。兼具心理和逻辑特征的溯因推理广泛应用于数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认知科学领域,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屹东  武建峰 《学术研究》2015,(2):16-22,47
认知生态学是认知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所孕育的生成主义纲领已经发展为一个能与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相抗衡的研究范式。生成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研究纲领,超越了传统的认知科学范式。它自身蕴涵的认识论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意义建构原则、互规定性和共涌现性原则、具身行动原则和脑身经验结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迈克尔·波兰尼在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相互争论的问题上,着手探究知识的本质以及其合理性问题.从客观主义和怀疑论的批判出发,揭示了完全的、客观的明确知识这一理想的虚妄,验证了默会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了以默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人知识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模态命题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模态事实是心理意指而没有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与之对应的情况。人们在考察模态命题与模态事实之间的差异时,自然会涉及存在与心灵、认知与信念、必然真理与偶然真理,甚至是认知意义上的先验与后验等诸多哲学问题。本文在阐释模态命题与模态事实及其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论述了这种差异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在认知科学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逻辑心理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认为逻辑的规律以心理事实为基础,或者是从心理事实得出来的,将逻辑归于心理.随后,逻辑心理主义遭到了哲学家弗雷格、胡塞尔等的激烈批判,力图将心理的东西从逻辑中驱逐出去.反心理主义的运动,使心理主义在逻辑中全面溃退.但随着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的兴起,不少人又重新审视心理与逻辑的关系,提出主观...  相似文献   

18.
吴晓静  熊明辉 《学术论坛》2012,35(10):10-13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偏差甚至缺陷;通过对反馈推理的介绍,指出既有的非形式推理研究成果不足以全面刻画纠正现象的目的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据此,作者提出纠正现象应该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0.
认知科学在运用计算表征模型探讨思维、记忆、知觉、推理、心理表征、问题解决这些认知问题的过程中,涉及许多深刻的本体论问题。这些本体论研究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性质以及它们与物理状态和过程的关系,包括:在表征的信息处理系统,如何详细说明心理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人类智力的信息处理理论;具有某种内容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期望、希望和恐惧的性质是什么;认知科学对内在经验的感受性能够提供怎样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