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的怀乡     
鲁迅对于故乡的情感极为复杂。本文从鲁迅青年时期"逃离"绍兴、鲁迅的现代观念的建立和"现代者"身份的确立等方面否定了鲁迅怀乡。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思维意识中始终潜存着一种辩证的否定意识,它深嵌于鲁迅关于自我及其归宿的认识中,沉淀在鲁迅关于个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找寻中。在《野草》中,内外压抑之苦的双重谛视、生死临界处境的双向考量是其否定意识的辩证呈示。鲁迅否定辩证法的实践基点是主体的行动,在人与存在的互动中透析民族整体生存的历史过程,藉此确证主体的精神品格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陆游与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优秀代表。鲁迅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鲁迅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努力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不仅应当研究鲁迅自身思想与创作的发展的轨迹,还要重视我国历代乡邦先贤特别是绍兴先贤对他的影响。显然,在给鲁迅以强烈影响的众多优秀作家中,陆游是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试论《故事新编》人物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后期创作心理的反映,承袭着《呐喊》、《彷徨》时期以来一贯的忧愤深广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本文探讨《故事新编》中三种类型的人物在鲁迅特有的否定式否定思维方式下,其喜剧性风格带上的复杂而深潜的悲剧色彩,阐述鲁迅在塑造人物上的主观个性化把握。  相似文献   

6.
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与支点,表现为深刻的绝望和尖锐的批判(即彻底的否定)。前者构成后者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心理后盾。鲁迅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即是这种彻底绝望中的批判和彻底批判(否定)中的绝望。否定是这一精神的基本面貌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柏榕 《中华魂》2012,(11):25-27
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形象代表,他是一个身材瘦弱,个头不高,须发密硬,着装很普通,眼光平和有神的小老头;他性情开朗幽默,思想宽广而深邃,做事坚毅认真,话语中还带着赤子般的率直,待人真诚大方,做派朴实自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所称道的"仁、智、礼、信、勇"兼备的君子形象,感受到了屈原所赞美的“后皇嘉树”的美好品行。但是,在当今一些媒体和学者那里,歪曲鲁迅形象、否定鲁迅精神的言论观点时常出现。这也让很多对鲁迅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人感到疑惑迷茫:鲁迅是否伟大.又到底伟大在哪里?我们不妨对这个问题再做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国各民族已形成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使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 ,使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而凝聚。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 ,是否符合民族定义 ?是否会否定汉、藏、彝、回等各民族作为民族的存在呢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做出回答 ,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1.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12.
“幻灯片事件”展现了鲁迅从肉体救治到精神救治的生命抉择。在日本的医学讲堂中,鲁迅同时遭遇了肉体救治和战争屠戮的话语,从而对维新现代性产生了质疑。肉体救治并不能改变被示众的看客的看与被看的逻辑。由此,鲁迅基于一种终末论的眼光,发现了精神的救治,在死的终末意识中领会生命的价值。文艺的自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眼光,担负起了精神救治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国人长期存在的对鲁迅的责难、批判和否弃等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从两个领域来探讨和论证鲁迅的经典意义与当代价值:第一,从文学的基本性质、品性、功能、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第二,从“鲁迅:20世纪中国的民族寓言与民族文本”的范畴来申述,并着重对此点加以论证,指出鲁迅的文本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国现代文学因为拥有这一民族文本,而显现其内蕴的深厚和成就的辉煌,以及具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资质和进入世界文学宝库的荣光.同时也为世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形象化、深刻而可信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重识鲁迅“剽窃”流言中的人证与书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绕了鲁迅10年的剽窃流言虽然早已熄灭,但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在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笔者根据所搜寻的相关史料,详加考辨,反驳了种种不实之说。从人证方面说,相信张凤举,不如相信陈源;相信陈源,不如相信胡适;相信胡适,不如相信盐谷温。但最终也可以说,相信人,不如更相信书。比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二者在风格、性质、史料、论断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谓“剽窃”之说,完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6.
丁国强 《东方论坛》2006,1(5):44-51,61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鲁迅的解读与阐释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各色的鲁迅情结进行心灵剖析,以消除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不良影响。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系统。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些口口声声热爱鲁迅、敬仰鲁迅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鲁迅。一个不能与鲁迅心灵相通的人是不可能读懂鲁迅的。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取向的问题,而且也与生命态度、人文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的文章堪称力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李新宇、阎真、杨义、王锡荣、刘家呜、王晓初、姜振昌、吕周聚、陈汉萍、吴康、靳新来、钱理群等的文章(专著)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和传记写作研究以周楠本、冯光廉的文章最为突出,且出现了一大批初版和再版的鲁迅传。鲁迅教学研究中张梦阳、冯光廉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赵延年、崔云伟的鲁迅与美术研究,王富仁、贺仲明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致力于鲁迅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框架的建构而非解构,"立人"作为一条明晰的思想脉络贯穿其全部著述及文学活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成为他的基本价值尺度,成其始终不渝的理想乃至信仰;唯有承认"立人"的本质性意义,才能合理地解释其文艺思想强烈的现实性。其人本主义的文学起源观与创作观、超越"功利—非功利"界限的文学功能论以及"不用之用"的批评实践特色,从本质、效果、方法3个维度构成了鲁迅的"立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