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一九六三年叶国庆等同志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了《西汉闽越族的居住地和社会结构初探》一文。作者认为春秋时代“越族社会尚处在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到了战国时代,越被楚灭,“自此以后,越族贵族集团的组织崩溃了,加之以贵族间不断的内争,越族就依其原来的组织分裂为若干部落,各有其君长”。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  相似文献   

2.
一、先秦文献关于闽越族住地的记载先秦文献提到我国东南部或中南部的少数民族时,常提到越、闽、瓯越或瓯等,这表示时人对于这些族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本文的目的在探寻属于百越之一支的闽越族的住居地和迁移的历史。关于越或闽越的住地,通常认为在古代他们分居于我国东南  相似文献   

3.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相似文献   

4.
古代闽越族的迁徙和演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迁徙的方向有往北往南往东之不同,时间则由汉初至明清延续二千年之久,他们迁徙之后已逐步与汉人融合或被同化,不象某些百越分支那样能较多地保留特点而发展成为新的族称,对于这些闽越后裔我们已不易看出他们与古代闽越族的关系,无怪乎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也认为“吾侪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但是,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以及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难题是终要被解开的。本文试就闽南语系居民的一些情况谈论一下古代闽越族的南迁问题,以冀摸索出古代闽越人的一点足迹。而更大的希望,乃是引起大家对今天散居在外的闽南语系居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6.
福建的先人是"百越"中的一支族群--闽越族.本文试图从近代福建山区的古婚俗遗俗,去探寻福建先人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7.
闽越是百越的一支,福建古代的民族,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闽越族的来源、闽越与东瓯、南海王国的关系以及闽越族消亡的历史过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闽越的来源“闽越”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包括“闽越”和“东瓯”  相似文献   

8.
江应梁先生的《说“濮”》一文(以下简称江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其中关于三国时的山越不是“浙江境内的越人部落”而是“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百濮部落”的看法,则似可讨论。对此,笔者本着学习和求教的心情,愿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江先生商榷;并对山越的族源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濮与山越无涉江文为了证明山越为濮的后裔,提出了“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是“濮族分布区”的说法。江汉为濮族分布地是有史可徵的;但这“到会稽这一片地”怎么也成了濮族分布区了  相似文献   

9.
由急速人口流动所致的朝鲜族社会萎缩危机的直接原因不仅在于其集居地吸引力不足,而且也在于边缘文化之行为域扩张功能和封闭的周边环境。要解决朝鲜族社会萎缩的危机问题,应着眼于改变周边的封闭环境,并以提高其集居地的吸引力来构筑双向的人口移动结构,这是能够提升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并从萎缩危机中解脱出来的惟一路径。  相似文献   

10.
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是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深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本组文章对莒文化从多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尹盛平的《莒文化源远流长》一文认为莒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大汶口文化,在其后发展中与龙山文化、商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认真发掘和研究莒文化,不仅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文化的发展史有益,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敬明《从莒地出土两周十四国金文看莒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一文介绍了莒文化区域内出土齐、鲁、诸、莱、郈、曹、陈、徐、吴、越、樊、黄、邛、楚等十四国(族)之有铭铜器,这对探索莒文化交流与影响大有裨益.蔡运章《大汶口陶罍文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认为目前所释大汶口陶罍文字应是大汶口先民祭祀天神时“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可名之为物象文字,这种神秘文字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对探讨中国文字起源和形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是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深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本组文章对莒文化从多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尹盛平的《莒文化源远流长》一文认为莒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大汶口文化,在其后发展中与龙山文化、商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认真发掘和研究莒文化,不仅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文化的发展史有益,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敬明《从莒地出土两周十四国金文看莒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一文介绍了莒文化区域内出土齐、鲁、诸、莱、郈、曹、陈、徐、吴、越、樊、黄、邛、楚等十四国(族)之有铭铜器,这对探索莒文化交流与影响大有裨益.蔡运章《大汶口陶罍文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认为目前所释大汶口陶罍文字应是大汶口先民祭祀天神时“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可名之为物象文字,这种神秘文字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对探讨中国文字起源和形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以来,有开傣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一般说来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日单元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其原始先民属百越族群凑越支系的复裔,由於这些原始先民是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带还徒而来,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之为外迁论。二曰双重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来自百越族群,是百越族群的後裔;二是来自早就在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元江流域一带生息繁衍的土著居民。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为融合族源论。三曰多元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先民有三个来源,除了百越族群和云南的土著居民外,还有来…  相似文献   

13.
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是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深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本组文章对莒文化从多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尹盛平的《莒文化源远流长》一文认为莒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大汶口文化,在其后发展中与龙山文化、商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认真发掘和研究莒文化,不仅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文化的发展史有益,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敬明《从莒地出土两周十四国金文看莒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一文介绍了莒文化区域内出土齐、鲁、诸、莱、郈、曹、陈、徐、吴、越、樊、黄、邛、楚等十四国(族)之有铭铜器,这对探索莒文化交流与影响大有裨益.蔡运章《大汶口陶罍文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认为目前所释大汶口陶罍文字应是大汶口先民祭祀天神时“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可名之为物象文字,这种神秘文字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对探讨中国文字起源和形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巴人来源于哪一个民族?巴文化来源于何种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他们偏重于文献资料,研究受到局限.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巴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仔细分析巴文化,会发现它不仅具有南方文化的特点,而且更多的还是越文化的特点.越文化是否就是巴文化的母体文化呢?如果我们能够证实巴文化源于越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证实巴人来源于越族.要分析巴、越文化是否相似或有多少相似点,象巴这个早在公元前316年便已亡国的民族来说,非进行图腾文化的比较是无法作出判断的.图腾文化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代越族独特的崇蛇习俗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越族崇蛇习俗源远流长, 在今天的黎族、壮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及疋旦民中仍保留着崇蛇习俗。2.越族崇蛇习俗是有差异的, 各地所崇拜的蛇并不相同。有的越族崇拜无毒蛇, 有的越族崇拜有毒蛇。3.有的越族的崇蛇习俗属于图腾崇拜, 有的不属于图腾崇拜, 而越族的蛇图腾崇拜并没有发展为龙崇拜。本文还试对越族崇蛇习俗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蛇类生活习性、越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和越族人民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所发生抗争性集体行动都具有依靠社区自身资源动员的特征。通过对发生在福建沿海地区三起抗争性集体行动案例分析,认为传统社区乡族文化再利用是当前农村抗争性集体动动的重要资源,乡村老年协会等草根组织则发挥组织与带动作用,这是一种传统社区资源动员模式。为预防农民有组织抗争,需要引导农民走依法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三世纪初蒙古的社会性质问题,到目前还是众说粉云。有人认为这时蒙古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有人认为这时蒙古处在由氏族社会向阶级会社过渡时期,有人认为这时蒙古已经建成了奴隶社会,有人则认为这时蒙古已经是封建社会了。而认为这时蒙古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人,也是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十世纪蒙古已进入封建社会,有人认为十一世纪蒙古才进入封建社会,有人认为十四世纪初蒙古才建成封建社会。根据蒙古史史的有关材料,我们认为:(一)十三世纪初的蒙古社会已经不是氏族社会末期,也不是处在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二)蒙古的社会发展没有经过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展开的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至今仍是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其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又有其一定的文化理论背景。但是,在这漫长的讨论中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一是有人借主体性问题的研讨,打出了主体性哲学的旗号,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扬言要以主体性哲学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进而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点不是学术上的纷争,而是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予以批驳。二是在主体性问题研讨中,缺乏对马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概括地说,一是指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指实践,它能够说服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变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三是指制度,在它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建立一种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制度。这三方面的含义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之中,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过程之中。目前,有人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同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断裂”;有人认为它实际上为“补课”而倒退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社会;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如此等等。我认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些看法甚至是错误的。本文拟针对其错误观点,进一步阐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架壑船棺”是我省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曾先后二次参加了调查,现就调查所得,结合文献、考古、民族学资料,就族别、葬制、年代诸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由于水平低,寡闻陋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族别问题的探讨关于武夷山架壑船棺的族别问题,目前分歧较大,或曰属“山越”,或曰属“闽越”。据我看来,二说均美中不足。越,史称“百越”,支族很多。有见于史籍的,有未见于文献记载的。故武夷山架壑船棺究系属于越族中的那个支族,应予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