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了学界对于农民主体性的广泛讨论,但这些讨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因此,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主体性概念,阐明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索激发主体性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为农民主体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的主体性和本土性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产生和发展的,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本土的文化实践因而也是不断建构的。民族主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建构的,而本土文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重新发现的。民族主体性与本土性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学是"写农民"也是"为农民而写"的文学,是深受农民文化滋养浸润的文学,农民主体性是延安文学的显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有独特的时代语境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文学转型,而农民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张扬则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谱系中,农民及其文化传统与延安文学最能体现本质性或本体性联系,因此也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论域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 ,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 ,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性的普遍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显著特征,但乡村文化迷失诱发的农民“精神贫困”已严重制约农民主体性的生发。要在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有效解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就必须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性原则,赋权乡村文化农民办,不断加强农民主体性的教育引导,以实现在乡村文化重构中重塑农民主体性。同时,通过确保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面貌不断得到提升、主体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在乡村文化价值再造中不断彰显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年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它深化了翻译的文化研究,这必然促使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由以语言和文化为本体的研究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即“译者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缺乏系统有效研究方法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识,对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程度是衡量农民解放程度的标尺。农民的主体性需要农民自身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彰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自我解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体实体化到主体性反思的历程。在主体性反思的阶段,休谟、康德以及法国的结构主义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角度阐释的主体性反思往往被忽略。列维纳斯运用存在、时间等概念阐释了存在只能置放于主体意识的瞬间,在瞬间中获得肯定性的真正存在。然而这种通过意识置放的存在也陷入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因为主体、存在、瞬间的结合建构了自身指涉的同一性,限制了主体、存在外在化的可能,因此列维纳斯通过存在论层面的主体性反思揭示出了主体性存在论的局限性,提出要走向他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在反思意义上重建一种新型主体性,并对其构建前提和理论内涵进行论述.即以处理好自由和责任、生存需要和自然负荷以及实践和素质三种关系为构建前提,构建一种合理节制、全面发展以及个体与类相统一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主人,牢固树立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主体的地位,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所处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人生奋斗目标。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长期对中西文化的自觉的批判和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抉择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创造性的文化变革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和多种兼容方式 ,不仅能容纳各种经济运作方式 ,而且能够并且必须兼容一定的非社会主义制度 ,这才是探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的逻辑前提。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具有私有制度偏好 ,公有制与之磨合 ,不乏其匹配性 ,可以且必须实现二者多领域、多功能、多类型的兼容 ,并有赖于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历史争论较大。本文通过对主体、主导和客体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从语文学习主体观的沿革和发展的回顾,指出了在提倡素质素质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主体观有助于语文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