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认识到科学在工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也看到了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但他坚信科学必将成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推动力量,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并没有超越启蒙主义"科学是解放人类的力量"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但他们由于把对科技异化的批判转化为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因而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理论的初衷,陷入了"泛意识形态"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相互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把两者相互混同,二是将两者截然对立,它们都失之偏颇。本文认为社会科学不是意识形态(尽管它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不包括社会科学(尽管两者联系密切),并从科学性与阶级性、享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角度分析了上述两种观人、的失误,论述了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特殊联系,对传统观点和某些错误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4.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工作也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调整和转移。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正沿着既定的方向,以令人可喜的速度发展着。在这种形势下,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工作应当怎样适应于这一发展的需要并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呢?本文拟在这方面谈几点看法。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超前与滞后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社会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大的范畴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或改革)中历史的逻辑的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态势,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所表现出的超前与滞后的现象正是这种带有必然性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带有一种先导或超前性,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上的先导性并不妨碍实践对其的超越,实践一旦开始,理论对实践最有效的服务是提供科学的预见。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从总体上必然滞后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第一、实践需要理论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素材和源泉。第二、对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一系列需要澄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我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科学研究坚持真理标准原则,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科学观。1.要正视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特征;2.要科学认识社会科学与政治的关系;3.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克服圣贤崇拜心态,大力提倡反思和怀疑;4.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开放体系,而不是科学的终结;5.必须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科学;6.要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上看待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经济分析史》从“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史”切入,呈现的是熊彼特1943年手稿中对“经济学史是一部意识形态史”这一问题的扼要探索。1949年熊彼特以《科学与意识形态》为题,对1943年手稿中提出的问题做展开论述,他在赞许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透视历史过程以及理解社会科学的伟大贡献”的同时,也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偏见”问题作出探讨。熊彼特把经济科学中存在的“研究事实或推进研究的工具”和基于“道德和文化视域评估事实”两个方面要求,看作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源;把技术进步和分析工具运用中的价值偏好和伦理道德,看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提出在“科学审视过程”中,消除所谓的“意识形态偏见”。他还对马克思经济学结构中意识形态要素和作用作出分析。文章对熊彼特关于经济科学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基本观点做系统评析。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视角提出"逐步的社会工程"理论;从社会科学"有限理性"视角提出"社会技术"范畴,并把"社会技术"视为"政治的科学基础";从社会本体的主体际性视角分析了"社会技术"(社会工程)与"物理技术"(物理工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基本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照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测定的"KAP"指标,从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术语的了解、对基本观点的掌握、对科学常识的理解、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对假定事件的处理五个方面,对我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基本状况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都是某种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社会认可三个共享的思想要素。当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被学界认可而且也被全社会所认可的时候,这种学术就会变成意识形态,而某种意识形态也无非是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解决了学术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就经历了从科学探索到社会思潮、再到政治制度的嬗变,也是从某种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库,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合力。因此,意识形态来源于并超越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由探索。当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包容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具有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的先进性;但是,当哲学社会科学自由探索超越了现行意识形态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被更能包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所替代。因此,任何意识形态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前意识形态(学术的自由探索)意识形态确立(某种或某些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反常与滞后(现行意识形态与先进学术观点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变革(代表先进思想的学术观点替代了旧式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这种/些先进的学术思想经过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政治家的重建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意...  相似文献   

11.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意识形态变动的最切近根源,不仅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这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有原则高度的诠释,而且针对各种观点、思潮所汇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有力应答.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出发,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逻辑,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带领中国人民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包括社会科学的现代化。因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不仅要使生产技术现代化,而且还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所有这些都要靠社会科学现代化来解决。那么,我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Ⅰ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现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恩格斯曾经讲到自然科学越来越成为历史的科学,历史的科学是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社会科学更是历史的科学,它随着社会实践的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出发,将意识形态定义为非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与之相对立的科学。阿尔都塞还注意到了与社会实践、物质相关的意识形态,把它与纯理论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混合,这就难以避免其理论中的自相矛盾。最后,阿尔都塞陷入了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困境,走向早期理论的反面,得出了意识形态不可能超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审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其中最具有问题性的论题之一。本文简要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史,分析了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了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制订和实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不仅是加强社会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必要措施。首先,它有利于把社会科学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既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它们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我国是一个社主义国家,有计划地实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认真制订和实施社会科学规划,将社会科学纳入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是应用科学。而技术先于科学的观点,是对技术与科学关系在存在论上的揭示,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倒置。技术与科学在存在论上的关系,是深入到了本体论层次上的技术与科学最本真的"存在"关系,而认为"技术是应用科学"的观点,却是停留于知识论层次上的理解,相比而言,存在论理解无疑更为深刻与彻底。技术先于科学的存在论理解实现了技术与科学关系在历史与逻辑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文化中显然占有高层次的位置,它最能触动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能够直接、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古今中外,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较大的社会变革,都有进步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先导。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即可称为先导作用,也就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中常说的“超前作用”与“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形式的超学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剖析超学科兴起的背景、发展历程和动因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知识和生活世界从分离到融合的趋向,对超学科研究中出现的"后常规科学"和"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等几个主要观点进行了辨析,并对超学科研究的目标、研究重点、具体步骤和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探讨了超学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一体化及其二重属性许德顺,徐宏伟科学与意识形态、生产力的关系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提出后,更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综观研究者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有的论者认为,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范畴,自然科学属于生...  相似文献   

20.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