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在该地区实施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过程中,面临着重新构建的必要。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中的生态法律意识观、诚信观等值得保留和弘扬,但其中自然经济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随意性等缺陷需要予以摒弃,重新构建的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应该能够在西部经济大开发过程中为国家制定法在该地区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和氛围。  相似文献   

2.
当代藏族牧区的秩序运作中,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协作、冲突、并行三种关系.在藏族牧区的生态法治构建进程中,生态习惯法通过再生与重构实现自身的调适以及与国家法的协作,而国家法一方面要通过增进两套规范性知识的认知,促进协作,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和预警机制以合理应对二者之间可能的良性和恶性冲突.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文化与西部环境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独特环境习惯法观念、环境习惯法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习惯法规范、环境习惯法的实物形式的总和 ,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文化与西部环境资源保护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在法形态上通过国家法与习惯法文化互相融合、渗透 ,不断协调、博奕的过程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协调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深入普法,培育和提高农民的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变迁一直交织着国家法的冲击和习惯法的自发演进两条线索.文章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代表,以习惯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运行为主线,以国家制定法(包括各朝对民族地区的政策)的冲击为参照,以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历史互动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历史与现状做一个初步的探讨,旨在给人们提供一个动态地、具体地了解民族法律文化变迁的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6.
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巴楚文化圈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累积了一系列的习惯法规范和程式,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并在国家法制与各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调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多种纠纷解决模式,即自我约束模式、习惯法调解模式、国家法介入模式、习惯法与国家法共同作用模式.这些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整合了习惯法、传统习俗、道德力量、宗教因素各方面的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论法意识与立法意识郭道晖一、“法意识”的涵义(一)“法意识”与“法律意识”法意识,即通常所说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法意识”的涵义比“法律意识”更宽广、更确切。因为法与法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首先,根据我国立法体制,法律是特指全国人大及...  相似文献   

8.
法律多元的视角下,习惯法与国家法共同构成了法的重要内容.晋商行规以权利义务为中心,运用各种强制手段保障其得以实施,是区别于一般习惯的习惯法.以公平、诚信为宗旨的晋商行规习惯法是晋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理论界》2009,(6):73-75
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农民工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必然经历的社会意识变迁过程,它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法律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变而且首先意味着从农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向市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的转变.具体而言,即由轻视和畏惧法律转变为重视和信仰法律、由无证据意识转变为有证据意识、由权利意识淡薄到权利意识浓厚、由无法律程序意识到有法律程序意识等,而农民工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柳芳菲 《理论界》2008,(5):131-133
民间习惯法作为一种非物质民俗,规范并调整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民间社会赋予民间习惯法很多强制性力量,使它有一种“准法律”的效力。国家通过审判对民间习惯加以认可和接纳,使国家法与习惯法得以相互配合。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民事习惯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其中民间契约的分析,试图探讨晚清民间习惯法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1.
韩宏伟 《南方论刊》2012,(10):33-34,16
在当下中国法制建设背景下,国家法在民间社会中面临多重困境,形成国家法与地方习惯法的博弈,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体现出的社会复杂性与路径抉择,需要以一种智慧性的理性的思维均衡分析,以期实现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价值共契。  相似文献   

12.
习惯法是起法的作用的习惯。习惯法的外延包括:国家法律明确认可的习惯;司法活动中实际运用的习惯;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中运用的习惯。不能认为只有包含权利、义务或责任的内容的相关才是习惯法;也不能认为与国家制定法冲突的习惯就不是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习惯是否属于习惯法恰恰是法律多元化研究的重要且主要的课题之一。习惯法与各种非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范不同,与民间法存在交叉重叠之处。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习惯法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民情基础,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积淀和整合了的制度形态。在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有必要对少数民族习惯法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承载历史传统的本土法律资源,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以少数习惯法为基础,推动国家法与其的良性互动,使国家制定法符合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法制的本土化,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4.
订婚习惯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习惯法到制定法再到习惯法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订婚,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农村订婚普遍存在,因订婚引起的彩礼纠纷日渐突出.新时期的订婚习惯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对比这些变化,指出订婚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我国制定法正确引导订婚习惯法的发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彝族民众愿意将他们的纠纷交给被称为"德古"的人进行调解,而"德古"调解所依据的是他们的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彝族民族生活,有着国家法不可比拟的力量.所以,善待习惯法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6.
回族婚姻习惯法是伊斯兰宗教法关于婚姻问题的规制积淀、融化在穆斯林民众的心理后在具体婚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表现。长期以来,回族婚姻习惯法已经被回族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生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回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正确看待和不断消除这些差异,有利于促进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习惯法分属藏传佛教信仰习惯法与伊斯兰教信仰习惯法两大体系,这些习惯法至今仍然发挥着一定的现实功能,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公民的心理与行为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正向功能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前者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等方面的功能,后者包括秩序维护、信仰维系、族群认同、文化传承、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客家族群特殊的文化与地理分布,形成了客家民系独特的民事习惯法,但一直未得到客家学和民间法研究的重视.客家民事习惯法以历史传承坚韧、商事习惯稀少和物权、亲属规则发达为鲜明特征.客家民事习惯法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在土地坟山、契约和亲属继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规则与含义.以"滴血发誓"查证事实的方式,对查明案件事实更是颇具功效.在客家地区,合理引入客家民事习惯法作为正式国家法的补充,在民事调解和司法裁判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农村环境法治秩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但在我国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吸收农村固有的习惯、传统,从而使国家制定法与农村传统习俗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环境法治制度.环境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作用不会因为国家法的扩张而萎缩,也不会被国家法取代.所以国家制定法与环境习惯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条约是现代国际法中形成和发展一般习惯法的重要媒介.要成为一般习惯法,条约规则须具有创立一般规则的性质,须有国家实践即常例,须接受常例为法即法律确念.在判断条约规则是否成为一般习惯法时,"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国家"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是指其利益比其他国家更加直接而且通常是重大地受到一般习惯法规则影响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