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锻造形成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创造和产生的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重要资源和素材。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效性、感召力和新格局等方面,探索志愿精神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应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重点,通过主体实践、方法实践、途径实践、保障实践和教育实践来构建"五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舆论调控与管理能力,深化网络思想引导和沟通措施,落细落实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善用生动的案例开展多角度网络教育,积极有效地应对重大疫情。  相似文献   

3.
李妍  田启波 《探求》2011,(5):40-44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权益、规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方式、实现维护政治运行稳定的目标。面对目前的障碍,应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路径、倡导高尚网络伦理等方面寻找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8):123-126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存在着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政治意识不强、缺乏影响力等问题,需要强化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要遵循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方法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及"微"中求"大"、"微"中求"特"、"微"中求"真"和"微"中求"实"的原则。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要建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者的"把关"机制、"网络红军"的培育和引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过程管控机制和平台运营的评价考核和效果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存在理论定位不清、以局部代替整体、各理论形态之间相互割裂以及中介系统空场等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中呈现出笼统化、离散化、套用化等问题,没有形成专属性系统化的结构体系。为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需要立足网络实践活动的基本形态与基本进程,建构以宏观层面的理论视域为基础,以中观层面的中介系统为机理,以微观层面的实践依据为着力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进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儿女用生命描绘出了千秋不灭的长征精神。当前,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路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激发年轻一代人的政治热情,强化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之中,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能够强化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华杰 《社科纵横》2006,21(4):75-76
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参与政治的权利却在日益走向边缘化,要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对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进行透析。目前,根据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非参与意识、非主体性参与意识和极端参与意识。造成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中国传统臣民文化的熏陶,中国的民主法治的不完善以及农民工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排斥政治参与意识。当前,要从农民工自身意识的改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参与问题,而要提高这一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其中包括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皖西南K镇的实证分析,发现小镇青年"退城入乡"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身上的就业创业、 技术创新、 良好教育、 环境意识与后备力量等群体特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愿景高度契合.但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繁杂的"角色期待"、"浅层"的社会融入、 脆弱的社会支持体系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因素,造成了小镇青年"无我化"吊诡、"风险化"区隔、"孤独化"表征与"内卷化"倾向等理想偏差.最后从青年群体本身、 政策供给和社会支持等角度提出了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活跃,"网络问政"渐成趋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在给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加强网络制度建设,积极规范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民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鸣  张强 《阅江学刊》2010,(2):143-148
政治和谐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是实现政治和谐的重要手段。政治和谐的内在意蕴促生了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和谐政治文化蕴含着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的生成要素;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严强 《阅江学刊》2009,(1):5-13
本来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是从公民和民生社会中提升出来的高贵的、体现集体精神的公民公共生活。在民生社会衰微甚至被消除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生活是扭曲的、反向的社会政治化的结果。民生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积极的社会政治化提供了前提。发展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经营、建设体现和谐合作的、健康的政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又必须先在作为其元理论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下功夫。政治学基础理论是一个包含多领域的开放性的论域,其任务是要回答政治学理论究竟以何种方式、范式、途径和材料才能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和谐与政治合法性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项简单的时代性任务,而是一项巩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社会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升到政治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中所面临的合法性威胁,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他们寻求合法性的模式出现了偏差。从解释性合法性、绩效性合法性向和谐性合法性转变是后发型国家摆脱合法性危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14.
政治是-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权威性安排,政治知识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确定性的认知与信仰,政治知识构成现实政治形态之知识基础.政治知识研究与一般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要求实现"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关联和贯通,防止"化约论"的倾向.政治知识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政治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有效分析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并实现中国古典政治研究与中国现代政治研究的有机结合.因此,政治知识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一种研究方法应成为政治学界推进中国政治研究的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妥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万斌  罗维 《浙江学刊》2005,(1):62-69
政治妥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泛泛反对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作为人类理性自觉的产物,作为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内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着大原则的坚定性与具体策略设定的灵活性的统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政治妥协甚至成为化解冲突的普适性的机制,同时也提升着政治系统的现代性资质.当政治妥协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选择时,社会稳定、人类和平的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清源 《学习与探索》2008,5(1):76-78
从知识的视阈思考政治生活的理性化是政治学理论的一贯传统,用知识解释政治的范式应该成为经济解释政治的范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刘宏凯 《学术交流》2003,42(11):16-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政治制度创新,建立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应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权力的协调、制约、监督机制和行为的激励机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等。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冲突是重要的政治现象 ,也是政治学的基础范畴。在政治冲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下 ,政治冲突表现为政治分歧、政治不合作、政治对立、政治竞争。政治冲突的类型有 :政治机构冲突、政治领导集团内部冲突、政党冲突、利益集团冲突、公民冲突、政治权力冲突、政治参与冲突、政治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资金的视角,概述了“1955年体制”形成与崩溃的原因,并着重对冷战后日本政治资金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政治捐款的减少与政党交付金的导入,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治资金收入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现存的政治资金制度仍是有利于执政的自民党的,但政治资金制度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非法行为,必然导致朝野政党间的抗争不时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