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制度先行,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法律部门,环境法应该着力于制度创新。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与传统法制度大相径庭,这就要求环境法制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人"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原理要求环境保护制度设置以环境自身容量为底线、污染控制制度注重全过程管理、生态保护制度着眼生态系统有机整体、大量制定技术性规范。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制度和国土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2.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举措之全之实为前所未有。这主要呈现于制度的优势、地位、体系、法律功能、价值导向、科学建设及其执行的责任制度、监督问责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财力、队伍建设、教育环境、国际背景等诸多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影响因素维度之中。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在认识和实践上也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是根本保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首要前提;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执行生态文明制度是关键所在;多元激励生态文明制度执行主体是动力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合作机制是重要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是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介绍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着重从高等学校的法规体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注重技术、贸易程序,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超强干预,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协同演进,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制度是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它是以现代大学理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处理大学与大学外部(政府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包括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的制度体系,其实质就是大学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学术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运作机制。在大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诉求。因此,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构建校内管理架构,构建灵活的校内学术架构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内学者针对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文明制度的定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政府生态行政制度体系的健全、正式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非正式制度的引导和推广以及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等七个方面。但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制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制度,对于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的研究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约束成员行为的规则,是人们共同生活质量的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广义循环经济要获得正常运行与发展就必须为自己构筑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生态法则的理论指导体系、生态补偿的市场调节体系、政治生态化与生态政治化的政治保护体系、生态立法的法律制约体系、生态文明的文化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文章最后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及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而现代大学法律制度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转型期之中国,大学制度化、现代化进程业已开肇,但现有的大学法律制度明显滞后且显现出诸多缺陷和弊端。只有对其全面修订和完善,经由立法主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进而建构现代大学法律制度体系,方能走出“路径依赖”的窠臼,确认和巩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保障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利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制度缺失是重要因素,包括大学分类评价制度、校长选拔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在构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成长制度中,要遵循"大学自治"的原则来处理好各种关系,减少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建立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用制度保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大学校长直选制度、大学委托评价制度、经费投入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着短期化行为,其深层次原因是大学文化价值理念的缺失。知识创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理念并体现大学学术活动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创建绿色大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创建绿色大学,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21世纪高校新的战略选择。绿色大学有其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它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工业文明观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育校园的绿色文化、绿色精神,营造和谐协调的教育生态,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刻不容缓。高校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省不同类型的十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意识不强、课程体系不全、专业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各高校须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部 (含二级学院 ,以下同 )是高校基层教学单位和学生管理实体 ,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辐射源和示范区 ,更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系部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一是要把握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的要点,二是要发挥思政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作用,三是要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构建了一种理想的大学。在赫钦斯的大学观念中,大学应是独立思想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理智为鹄的,以西方名著为课程的主体,以对话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院制为实施的体制,同时强调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中的领导和统一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对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主体的道德素质体现了网络社会的文明程度,统一性、稳定性、可塑性、实践性是网络道德素质的主要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需要研究网络社会个体道德素质发展的心理规律,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法规和道德评价体系,强化大学生的自律与自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道德行为习惯是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及其形成原因,提出高校应结合以人为本原则、实践原则、系统原则及主体性原则,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