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三分谓宾动词的基础上,考察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一种重要认知动因:距离象似性。文章分三部分展开:(一)距离象似性和谓宾动词;(二)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语义距离;(三)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句法距离。文末有个小结。 相似文献
2.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符号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有着自然联系。标点符号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表征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理可据的。在英汉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存在着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理论的主要原则(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等)在新闻标题的句子结构、修辞、字体、排版等方面都有体现。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新闻标题,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挖掘更多新闻背后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汤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54-56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层面上,象似性有着重要的语篇连贯功能,因为象似性是语篇视角在语篇构建时的具体体现。文章主要从声音象似性、视觉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来讨论语篇象似性和语篇连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个有效的语篇必须是一个形式连贯、意义衔接的统一体。语音、形状象似性就是达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使语篇形连意合 ,富有生动性。 相似文献
7.
李飞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9-81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重新审视汉字构形的理据问题,认为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演进符合了由映象象似性到拟象象似性的发展过程,并且认为这一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汉字的特点,以及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在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上 ,从句法的时间顺序象似性 ,句法的行为感知顺序象似性等方面对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顺序象似性进行探讨 ,可发现句序在很大程度上与时序、动作次序和感知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移情贯穿于诗性审美活动的始终.在诗性审美中,诗性移情必经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最终物我两忘而实现物我同一,然后在凝神中观照、沉静中回味,以更高的姿态审视这种移情之美,让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具备完整的、可捉摸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勾勒的物象和营造的意象在本质上具有象似性.这种象似性使得诗性移情语言形式多表现为象征.诗性移情的象征展观了诗性情感的细微曲折,促动诗性情感的象似性投射和反馈来回反复迁移,从而无限放大诗性的感性美. 相似文献
10.
隐喻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人类语言进化的一种方式,隐喻化的结果体现在语言
不同层面的象似性中,但象似性丰富了语言的理据却又模糊了语言的任意性,因此分析和研究语言的象似性
比坚持语言的任意性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和意义阐释的无限性,遭遇着无定译的宿命,而究其实质,文学翻译就是文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实践与旅行具有极大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迅猛发展.句法、词汇的象似性以及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象似性的内涵、分类以及各个层面象似性研究的评述,总结了国内象似性研究的进展,并指出象似性理论、研究范式、音义之间的象似关系的研究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李春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411-412
自从Saussure(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在摘要并评介Saussure观点的基础上,从语言起源角度来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得出结论,语言符号起源干象似性,后以不同理据而发展,因此,语言的本质归根结底是象似的。 相似文献
14.
15.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现代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基础,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则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语言符号是否具有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出现了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至排斥的趋势。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入手,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也是有理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任意性是语言的一种静态形式,并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任意性是个不科学的命题.象似性是一个哲学课题.其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认知与语言对经验的依赖性,语言结构和意义与客观世界具有映射关系.语言与身体经验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语言天生就具有象似性,它是语言的原发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张莹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01-104
汉语语法教学引入语法象似性理论,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它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的基本途径为:引入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的远近问题;引入数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数量与信息量的关系问题;引入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9.
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及象似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重新审视语言符号的属性,得出的新结论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语言符号的属性,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语言符号的属性而已;就语言的单个符号而言, 任意性仍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但在复合词和派生词及语言组合关系及句法关系上,语言符号具有高度象似性。象似性与任意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有关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一直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本文从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角度讨论了语言的任意性,并从认知角度对语言象似性做了解释,进而论证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笔者认为讨论任意性和象似性应注意讨论的前提,同时指出象似性的研究也应注意其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