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峰屹 《北方论丛》2022,(2):135-151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视角看,东汉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政治的深度腐败以及相应的社会全面衰败,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多元化转向:经学衰颓,道家思想强势回潮,佛教、道教也悄然兴起。东汉后期外戚、中宦和权臣角力争夺、相继专权的政治生态,给士人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不止仕路艰难,甚至危及生命。东汉后期士人的处世心态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趋向多元的基本格局中,更多呈现出疏离政权、重生保命的倾向。此种情形,推动东汉后期文学走向了自我和情感,走向了独立自足。  相似文献   

2.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是位恪守传统伦理学说的清末学者。然即使是这样一位“粹然儒者”,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吸取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渗透了道家的变易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诗艺引向了精微。刘氏之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识有力地佐证了“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学的主流”这一命题。本文主要探讨刘氏文学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契机、物化形式及意义,由此探究中国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4.
曹植儒道兼具的独特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极高的作家,诗赋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他的思想个性和文学作品,饱含道家的超脱与飘逸,又蕴含了儒家的昂扬向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他逸气纯、骨气高的独特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学观具有儒道兼融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张诗要保持“雅正”传统,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二是主张诗贵“清真”,提倡“清新、自然”的诗风,反对因循模拟:三是崇尚“逸兴”、“壮飞”的浪漫风格,追求诗歌艺术表现的闳阔境界;四是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表现美学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传统的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主体,研究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儒道佛三教的人生哲学之特点及其异同的分析,探讨了儒道佛三教的相通互摄与相异互补。文章认为,在21世纪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儒道佛人生哲学可以继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及与儒道佛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现诚 《学术论坛》2005,(1):113-118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实践行为范式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文章从论述白居易人生态度的成因及特点入手,指出非功利的审美化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显著特征。白居易形成的非功利审美化态度,对他思想行为中所用以联结并融合儒道佛三教,最终使三教思想在其身上合为一体的影响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道两家都重视命,但与民间流传的“宿命论”迥异。儒家侧重于应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侧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对传统命论的最大贡献,是将儒道两家的命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玄学之命。郭象发挥了性命与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家,后者主要基于儒家。郭象通过《庄子注》,比较成功地调和了儒道两家的天然对立,不仅复活了道家,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道家的出世主义融合创新,从而将中国文化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境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隐逸.先秦典籍已记载隐逸现象,早期隐士多受儒家赞誉,魏晋名士尚清谈,受道家影响较大.世人对隐士群体的理解评价往往随时代发展而褒贬不一.隐逸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重组成,比如文艺方面的隐逸诗创作、文学形象塑造和史学考证以及民俗方面的茶饮风气形成等.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在东汉中后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东岳论丛》2001,22(5):78-81
东汉中后期 ,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儒家经学受到冲击 ,社会批判思潮兴起 ,而富有批判精神的道家学说也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张衡在提出宇宙生成、万物起源及其人生理想观理论时 ,对道家学说多有取资。马融、郎、王符、仲长统、郑玄等人也都对道家学说有所借鉴和发挥 ,表现出道家的思想情怀 ,道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荀悦在《汉纪》、《申鉴》中 ,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强调遵从天道 ,其中不乏道家的自然主义因素。受道家辩证法观念的启示 ,荀悦主张“通古今” ,强调历史著作的真实性 ,强调直笔意识 ,此举不能说与道家的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和抱朴守真思想无关  相似文献   

12.
贝玉芳 《河北学刊》2020,40(2):214-219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画像石、石造像等为代表的各种艺术形式。在图像学的视域下,为进一步拓展汉代画像石、石造像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汉代造像除了随石赋形外,还有一种随意赋形的现象亦不容忽视,显示出图像解读的复杂性。汉代虽为儒、释、道三教形成的初始阶段,但从石造像和画像石等内容来看,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在民间广为流行的民间神仙、鬼魂思想等,已呈互渗、互补、互融之态,并为后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俞俊英 《文史哲》2001,(1):24-25
汉语中有个词叫“三足鼎立” ,它源于中国原始时代陶土器皿的造型 ,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然而 ,笔者自 1992年至 1997年之间 8次参加韩、日美学研究会的学术活动 ,却总有一种“缺足之憾” ,原因是在韩、日两国之外少了中国学者的参与。在我看来 ,“世界美学”、“东方美学”、“东亚美学”三者之间有一种由普遍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的关系。而我所理解的“东亚美学”应限定为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主体的汉字文化圈之内。这其中 ,从文化发生学的意义上讲 ,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中国无疑是处在根源和核心的位置上。事实上 ,韩、日学者在…  相似文献   

14.
占中国哲学主导地位的两家是儒家与道家 ,而儒家与道家交融汇合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斥表现是儒道交融的前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济使儒道的交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汉末魏初,两汉经学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士人都企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希望既可用来维系人心,又可给新兴政权以理论规范。由于儒学在本体论上的缺失,当时的思想家将注意力转向老庄,试图利用老庄哲学中关于本末、一多、有无关系的论证来补儒之缺、纠儒之偏,为儒学找到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以此来论证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于是,儒道和而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形而上指性相不二、心物不二。儒、禅、道三家于此融通。三家证悟形而上的具体方法不同,但均以“诚”为共同特征。中国哲学本体与方法、形上与形下不二。应正确认识理性与非理性、知识与境界、科学与人文、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中国人的和谐心灵与和谐生活。  相似文献   

17.
18.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心理学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将西方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从认知治疗的取向及策略、过程及特点方面对其进行实质性分析,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着重阐释和解读中国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儒家的信念——养气思路和道家的明道——守柔思路,最后提出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和认知治疗的趋同性,论述了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与次知治疗相结合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基于道家文化的道家认知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