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以情景交融为特质的意境论诗学话语谱系 ;刘勰的意境论诗学思想应在《物色》篇 ;《文心雕龙》存在着意象论与意境论并行不悖的诗学取向 ;张戒对《隐秀》篇的误读以特殊形式标志着中国古典诗学话语范型由意象论向意境论转换的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齐梁时代的杰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多所争论,论见歧出。笔者认为,《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体现了刘勰所崇尚的一种理想美——阳刚之美。此外,刘勰在《隐秀》篇里论述了另一种形态的美——阴柔美。生活在公元六世纪的刘勰,就已经认识到美和美感有阳刚美和阴柔美之分,并对这两种形态的美分别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是他超过前人的地方,是他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本文试图以《风骨》篇为主对刘勰的美学思想、对刚性美的形成及特点等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南朝虽未被充分认识,但钟嵘《诗品》已置之“中品”;萧统撰《文选》收诗人65家(不计“无名氏”)其中录陶诗8首,以首数计排名第15,超过其中所有的东晋作家。奇怪的是,与钟嵘、萧统同时而稍前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论及刘琨、郭璞、殷仲文、谢混等东晋诗人,却无只字提及陶渊明。何以如此?近人作了种种猜测,然就笔者目力所及,此或未得其实,或近是而未能圆照。故吾人不揣浅陋而说之,不当处,祈海内外之方家有以启之云。        一 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校释》释《隐秀》篇之补文有云: 未及陶公只字,盖…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意象说刍见王立科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意象”概念,最初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无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现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而推究《文心雕龙》意...  相似文献   

5.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沈约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后,干之于沈约。沈约“大重之”,谓其“深得文理”。对于《刘勰传》中的这些记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刘勰为何“欲取定于沈约”、为何“无由自达”及沈约为何“大重之”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6.
南朝齐、梁间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五十篇,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作。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头目、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也曾到处大讲《文心雕龙》,胡说什么要依据这些东西来“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今天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地研究《文心雕龙》,清除儒家反动思想在文艺方面的种种流毒,将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7.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与萧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进入仕途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能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僧的关系。而萧统对刘勰的“深爱接之”,既由于萧统的“好文学”,又因为刘勰著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萧统的去世,又促使了刘勰晚年出家。最后,刘勰著述的《文心雕龙》对萧统编选《文选》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02-106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刘勰明确说明自己是在"注经"难以成家的境况下选择"论文"的。刘勰的这一自觉转向对《文心雕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其确立了《文心雕龙》的性质、苦心经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根本着眼点在"文"、尊重文体的自身规范、重视辞采和文学技巧等多个方面。刘勰对"论文"的自觉与时代的重文风气、以往的"论文"传统以及自身穷困的处境、通达颖悟的文学修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赵盛德先生笔耕不缀,潜心苦研,继《古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书问世后,又出版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漓江出版社1988年),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艺苑增添了一朵新花。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确是一本体大思精的宏书伟著,历代注释者、研究者浩如烟海,络绎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对《隐秀》篇的论述对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阐释 ,这些观点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隐秀》篇的含义。根据《隐秀》篇在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 ,可以把《隐秀》看作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 ,又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刘勰“心物交融说”寻源──兼论“比兴”刘则鸣“心物交融说”是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洞见。《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指出刘勰以上二语“互文足义”,意谓:“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评述 ,归纳分析了其中的三大重要学术成就 ,即对《文心雕龙》论文之根本的理解把握、对刘勰基本文学原理的细致剖析以及对《文心雕龙》之现实针对性的深刻揭示。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现代《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作为兼具“史、论、评”的文学著述,历来被人忽视的是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性质。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不仅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学史学体系,刘勰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史家,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撰述方法。如何占有和整理从远古到齐梁的文学发展成果,才能更好的反映前代文学史的情况,就此文学史撰述的方法问题,刘勰提出了两个基本点:一为“博”,二为“史”,从而成就了《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5.
李建中  徐睿智 《江淮论坛》2022,(1):172-178+193
《文心雕龙》的关键词之中有一个词长期以来为龙学界所忽略:兼。由检索可知,“兼”在《文心雕龙》50篇之中是一个热词;从学理上考察,“兼性”既是《文心雕龙》的关键词,而“兼性智慧”则是《文心雕龙》的根本特征之所在。《文心雕龙》的兼性智慧,其理论维度有四:一是主体身份之兼性,二是思维方式之兼性,三是话语行为之兼性,四是文体类型之兼性。四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兼性主体具备兼性思维,兼性思维创制兼性话语,兼性话语生成兼性体式。兼性智慧既是刘勰文论的内在理路,更是中国文论的文化基因。揭橥并标举《文心雕龙》的兼性智慧,不仅能为龙学研究开辟新的路径,而且能为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供从主体到思维,从话语到文体的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出版的穆克宏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文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也是作者潜心研究《文心雕龙》30年来的结晶。 《文心雕龙研究》一书近30万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对刘勰与《文心雕龙》全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涉及刘勰的生平、思想、《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  相似文献   

17.
西方之想象与中国之神思,异名而同实,均指形象思维。西方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至菲洛斯特拉托斯方为之一变,从否定趋向肯定。借英国经验派之力,浪漫主义在反抗欧陆理性主义时,着力标举想象。其后,荦荦大者有二:一是维柯《新科学》;二是鲍姆嘉通的《美学》。在神思论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有三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即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和叶燮的《原诗》。想象与神思,异轨同奔,虽有契合之处,但分歧也比比皆是。推究起来,则是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可归原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论诗歌的本质姜小青,于维璋近人刘师培曾说:"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之大成。"(《刘中叔先生遗书》)刘勰论文,确广涉深探,其中于诗,更有精道。在中国,伴随着诗歌的大量出现,从理论上探讨"诗是什么"就成为必然。《尚书·尧...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观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说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论观点,它包含有可宝贵的辩证法思想,与《原道》篇的“自然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了解刘勰的文论思想、确切把握《文心雕龙》一书的文论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刘勰的“文之为德”说作些尝试性的探索。其有谬误,幸望通人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