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末灵帝时宦官充任的中使甚嚣尘上,但在献帝时突然消失,这是因为灵帝崩后袁绍诛尽宦官,而献帝是个无权的君主,汉末未再出现中使.曹魏因耻于其祖辈曾为宦官,也一直敌视和限制宦官.蜀国以汉的承绪者自居,在汉末士人普遍仇视宦官的背景下,虽然后期出了一个宦官黄皓,但并未重新形成宦官系统,所以魏蜀都没出现中使.吴国的心态比较放松,加之吴主孙权的权力比较集中和稳定,所以中使在吴国复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7,(5):5-11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的有意扶持下,形成皇帝、宦官与朝臣间的特殊三角关系。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对东汉后期政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灵帝、献帝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士人的交游活动。蔡邕的一生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又出身陈留望族,交游比较广泛。他一生中对后辈晚学多有扶携奖掖,无论是对曹操、边让,还是对王粲、阮璃、顾雍等人的真心赞扬和大力举荐,都常为后人所称道,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4.
清议思潮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廷大权,以太学生为主的后备官吏集团发起了针砭时政、抨击宦官专权和评议人物的政治活动。最终遭到当局以党锢的方式从肉体加以打击,从思想意识上加以禁止。但清议从未停止,一直持续到汉末。清议是东汉中后期自下而上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活动,它改变了世人的传统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加速了汉末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蔡邕(132—197),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和治政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灵帝时为议郎,由于政治黑暗,蔡邕上书批评弊政,揭露贪官,被捕入狱,流放于朔方五原安阳县。遇赦后,仍见宦官专权,法纪败坏,他怕再遭迫害,隐遁江湖十几年。灵帝死后,宦官全部被杀,但董卓又擅朝政,更加专横跋扈,被逼迫出任侍御史、尚书、左中郎将等职。董卓之乱时被捕,死于狱中。他博学多才,擅长辞赋,所作以《述行赋》最为著名。有《蔡中郎集》,惜已失传。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武帝纪》的最后,对曹操的一生有一段评语:“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对曹操的盖棺定论,大体上符合曹操的为人,因而为大多数后人所接受。曹操生于一个宦官之家,在重门第讲出身的汉末,并不为社会所重视。那个以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豪门望族而自夸的袁绍,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献帝初平元年春天,十八路诸  相似文献   

7.
一从西汉后期开始,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出现了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豪强大地主阶层。东汉以来,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继续发展,使以外戚、官僚、宦官为主要成分的豪强地主集团恶性膨胀,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反动、最腐朽的反动势力。所以,东汉将近二百年的统治,只有光武、明帝、章帝三朝维持过一段稳定的局面。在这以后,社会经济常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由于对羌族连年用兵,赋税不断增加。由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剧烈。由于外戚宦官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利,政局日趋腐败。加上连年灾荒,大量的农民破产逃亡。到了桓帝、灵帝时候,流民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凶年继之以灾荒,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全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郡国遭受蝗灾,河水泛滥,  相似文献   

8.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3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  相似文献   

9.
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汉末史学家,荀子的十三世孙.《后汉书》本传说,荀悦自幼聪颖,十二岁就能说《春秋》.由于“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尤好著述”.汉灵帝时,宦官专政,他隐居不仕,当时一般人都不了解他,唯有其从弟荀或特别尊敬他.后来他应召至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或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累迁秘书监、侍中.”当时曹操专权.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于是作《申鉴》五篇,专论为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帝览而善之.”献帝喜好典籍,认为班固《汉书》文字多并且难懂,命荀悦依照《左传》体例加以改写,于是荀悦写成《汉纪》三十卷.他另外还著有《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9,(6):8-16
汉灵帝统治的末年是东汉王朝逐步走向灭亡的时刻,东汉的灭亡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黄巾起义之后四方兵乱大起,持续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灵帝统治末年面临的外部困局。汉灵帝本人的昏庸及其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严重削弱了皇帝的威信,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对汉灵帝皇权信仰的崩溃,这是灵帝统治末年面临的内部困局。原本因太子之争而产生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由于灵帝政治安排的失误,进一步激化为蹇硕与何进之间的矛盾,又因袁绍的极力怂恿,最终上升为宦官集团与外戚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并爆发了严重的宫变事件,使得东汉王朝上层统治秩序崩溃,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乱世局面出现。  相似文献   

11.
论"三君"     
东汉桓灵之际 ,窦武、刘淑和陈蕃被天下士人尊称为“三君”。在三君中 ,“不畏强御”的陈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 ,是党人集团的政治领袖 ;窦武则以外戚的身份成为政治权力的靠山 ;宗室刘淑则为党人集团精神信仰的依托。以“三君”为领袖的党人集团的形成 ,是延熹二年以后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在皇权已经异化 ,不能代表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情况下 ,以“三君”为代表的党人集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 ,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说党人集团的政治权威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话 ,那么他们所建构的道德权威却远远地超过了皇权 ,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筒《算数书》、《奏谳书》和《二年律令》中有一些汉初物价的记录,这为我们了解汉初的经济生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数据。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了解到汉初的米价虽然昂贵,但已明显处于回落之中;爵位价格昂贵,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爵位的含金量,体现了当时重视军功的时代特征;缯价昂贵,则真实反映了汉初手工业生产尚未恢复的状况。高祖时期奴婢价格低廉,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人民生活艰难的情况;吕后时期的刍稾价、棺木价低廉,则进一步印证了吕后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得到较好恢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6.
史学最普遍而有效的社会功能应是以史为鉴,东汉光武君臣就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为《后汉书》所称道。东汉较西汉统治稳定得快,兴盛要早,其因就是光武君臣能以史为鉴。首先,妥善处理功臣;其次,防范外戚;第三,限制诸王;第四,避免周边用兵。尤以妥善处理功臣最为突出,与西汉初杀戮功臣对比鲜明。这与光武君臣文化素质较高有关。然光武帝强化君权又为以后外戚、宦官专权埋下祸根;优待功臣又使豪族地主势力膨涨,激化了社会矛盾。东汉最终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必然崩溃的厄远。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时期,政府为了充实国库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经政策,通过与《管子》一书中的轻重学说相对比不难看出,这些财经政策正是以轻重学说为理论渊源的;同时,轻重学说中法家思想的渗透也决定了汉武帝财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薛海波 《南都学坛》2007,27(3):9-13
颍川豪族群体是东汉政权得以建立的三大支柱之一;颍川士大夫豪族是东汉桓灵之际党人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宦官、清议运动的主导力量。在汉魏之际颍川豪族群体是反对董卓的重要力量;以辛氏、郭氏为代表的颍川豪族与冀州豪族的争执对袁绍政权的败亡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荀或、荀攸为代表的颍川豪族在曹操政权谋士群体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曹操统一北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魏晋士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赤壁之战后 ,孙权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考虑 ,建都建业。随着孙、刘关系的紧张 ,孙权移都武昌 ,为击败刘备集团、巩固长江上游局势奠定了基础。夷陵之战后 ,孙权为了维持与蜀汉的联盟关系 ,还都于建业。蜀汉灭亡后不久 ,孙皓即从建业移都武昌 ,以增强对北方政权的防御力量 ,然由于江东大族的反对 ,他不得不撤还建业。孙吴两次建都与撤都武昌的事实说明 ,决定孙吴建都地点的是政治、军事因素 ,而不是传统所谓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