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末灵帝时宦官充任的中使甚嚣尘上,但在献帝时突然消失,这是因为灵帝崩后袁绍诛尽宦官,而献帝是个无权的君主,汉末未再出现中使.曹魏因耻于其祖辈曾为宦官,也一直敌视和限制宦官.蜀国以汉的承绪者自居,在汉末士人普遍仇视宦官的背景下,虽然后期出了一个宦官黄皓,但并未重新形成宦官系统,所以魏蜀都没出现中使.吴国的心态比较放松,加之吴主孙权的权力比较集中和稳定,所以中使在吴国复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根据史料,从战争发生的历史条件,双方使用的谋略、攻守的目标和进军路线,以及战争全过程的历史记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认为三国战场赤壁应在江夏赤矶。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4.
汉末三国,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然向学之人仍为学而东奔西走.本文对此期的游学情况加以探讨,论述了游学者的概况,介绍了各地为发展文化而有计划地组织人员游学的情况,并探讨了游学大潮中出现为名利奔波的现象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弊端,对游学者的目的地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游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开元年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监察,设置了各道采访处置使.然而史料关于采访使设置的时间与数目的记载多不相同,甚至同一史料前后的记载也不一致,史学界亦众说纷纭,无定论.文章从贞观十道到开元十五道的演变过程试述了设置的采访使当为十五道,并就孟浩然与采访使韩朝宗相约进京一事质疑开元二十二年置采访使之说,从而考证得出在二十一年已经初置各道采访使官员,但二十二年张九龄上奏后玄宗才正式设置该使职.  相似文献   

6.
营田是唐宋时期极为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起源于南北朝边境地区的军事耕营 ,并在唐代均田制破坏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推广 ,渐而变成以民营为主。本文利用敦煌文书 ,结合传统史籍 ,对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营田制度的实行史实与营田使官职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敦煌早在武则天时已实行民事营田 ,较内地为早。二是蕃占时期出现寺院营田 ,为其他地区所无。三是归义军时期曾大规模实行营田 ,仅瓜沙中心地区是民事营田 ,河西其他诸州为军事营田。四是敦煌地区实行了一套完整的营田使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7.
夔路策应使是南宋军政上一位重要的军事长官。本文从历任夔路策应使的任职及活动入手,考察了南宋夔路策应使的设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 ,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 ,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 ,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 ,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 ,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因素与汉末三国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恐慌、混乱是导致汉末战乱乃至中央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华北、江东、巴蜀迥然各异的地理环境是三国局面形成的基础。三国军事成败中,地理环境是一重要影响因素,诸葛亮利用秦岭山地地势交通险阻的特征成功地阻挡曹魏铁骑于秦岭以北,使蜀汉国祚延续半个世纪;孙吴长于水战,因而能有赤壁、夷陵之胜;曹操长于平原作战而疏于山地用兵,故有汉中之败和放弃西进征蜀这一战略失误。三国兵家对地理形势的利用得当与否,有时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败。汉末三国时期频繁爆发的疾疫不仅对赤壁之战等战役有重大影响,也直接促成了天师道等民间宗教的诞生与盛行。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中书舍人,同其他几种重要的职事官一样,在唐初就遭到使职化,其草诏职务逐步被各种词臣接手。安史乱后,则主要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取代。但这个使职化的过程十分缓慢且漫长。唐朝廷其实在行使一种双轨制,有时候用中书舍人,有时用其他使职,端视当时情况和个别皇帝的需要而定。到了唐后期,中书舍人更演变成一种本官(类似宋代的寄禄官),中书舍人可以用此本官去充任其他使职,如翰林学士和知贡举等。这是中书舍人使职化的最明显征象和结果。到了北宋初期,这个使职化过程才完成,其时中书舍人已演变成单纯的寄禄官,不再有草诏职事,和唐代的本官一样,只是用以计俸料、定班序而已。  相似文献   

11.
刘歆父子《七略》中的《诗赋略》 ,首创文学目录 ;曹植个人的文集篇目 ,开启了文学创作专门目录 ;晋宋“文章志”的兴盛是文学专科目录发展的主要代表 ;阮孝绪《文集录》之称 ,是古代文学目录“集部”的开始。这些都为文学目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并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魂瓶是汉末三国时期具有特色的随葬明器之一,是当时民间寄托某种期望的神圣场所和民俗文化空间.它的图案形象地的反映出当时灵魂信仰的演变过程,映射民间信仰与佛教的融合的现实轨迹,也表明佛教在汉末三国某些区域已相当流行并渗透到民众的灵魂世界和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3.
秘书监、著作郎等职,均非三国时期新出现的职官机构,但在三国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职官机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时期图书编撰出版事业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后周在世宗当政之时,一方面进行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发动了对后蜀、南唐的南征以及对北汉、契丹的北伐,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本文对后周南征北伐的成败得失及其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回纥,又称回鹘①,今新疆维吾尔族与甘肃裕固族的祖先,属于铁勒诸部之一。隋末唐初,与其他铁勒各部散处于今蒙古 高原,西至天山,分别臣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贞观二十年(646 年),唐太宗灭亡薛延陀汗国,漠北铁勒诸部开始散乱的各 自发展,回纥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亲近唐朝积极与唐朝交流互信,最终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漠北铁勒诸部,建立了强大的漠 北回鹘汗国。以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为时间段轴,梳理了回纥与铁勒诸部周旋,逐渐强盛以致为后来取代薛延陀建立强盛的 漠北回鹘汗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金中期文人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途中所见苏轼书写陈舜俞《施食放生记》,经考确有可能,可补苏轼研究之不足;又记其子所寄葛次仲集句诗,经考为其《集句诗》集三卷,其所引集句诗例,亦可查明出处。金末文人苑中《题二苏坟》,评价二苏忠义,当时刻石,现鲜为人知。经过对其诗其题跋的考证,可以判断其诗当写于正大二年或三年秋天。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作者秉持鲜明的“尊刘抑曹孙”的政治倾向 ,影响了对孙权形象的塑造 ,但他毕竟是一位忠实于历史与艺术真实的伟大作家 ,对于孙权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开发生产等卓著的见识与才干 ,仍然作了艺术的反映 ,塑造了一个年青有为、包藏宇宙英明君主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9.
1 874 年至18 75 年,清政 府高层 发生了一 场关 于如 何筹 办海 防的 讨论。 讨论 各方 的人 员组 成、主要观 点及讨 论的影响 ,几方面 的情况 表 明,这 场 讨论 实质 上 是两 种文 化 价值 观 念的 摊牌 性 质的 激 烈辩 难。洋务 派借此机 会阐明了 向西方 学习的主 张,守旧 派则以“夷夏之防”为理论 依据激烈 反对。清 政府基 本采纳了洋务 派筹办海 防的策略 主张,奠 定了近 代中国海 军的基础 。这次讨 论在近 代中国社 会向西 方学习的 过程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