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与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两方面出发加以探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个体心理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从教育实践和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两个角度提出促进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已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失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品德问题 ,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品德不良。从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等两方面深入探析了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要求"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落实到教学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6.
大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个体品德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每一学生又是在某一特定的班级中学习、生活的,所以大学的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从大学班集体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班集体舆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及班集体中其它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班集体与学生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完善了道德建设体系,突显了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明确"四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表现及其所处的层次。个人品德建设就是在社会(国家)、组织(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下,个人道德品质持续不断提升的系统实践过程。个人品德修养、个人品德建设的原则底线应该是不损害相对一方当事者的利益。推而广之,利他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建设的原则。个人品德建设的方法途径,一是个人要加强品德修养;二要以纪律、法律做保证;三是社会各层次、各方面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正面宣传,严格执纪执法;四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道德观念和言行准则。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那么如何有效地育人呢?笔者认为要根据该课开放性特点,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超前准备,延续拓展,方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品德不良同违法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针对大学生品德不良的教育建议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加强意志品质锻炼,增强抗诱惑能力;教师要进行道德情感上的心理矫正;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青年学生,特别是高职、职高的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品德。形成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以求得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爱人民”品德素质发展的情境模拟测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德育规范内容与品德的心理反映形态结合入手,采用品德情境模拟测评法系统地测查了中小学生“爱人民”品德素质的发展水平、特点及趋势。研究证实:中小学生“爱人民”的品德行动存在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其中每一种心理成份有3至7级水平;中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存在关键转折期,各种品德心理成份发展的关键期的出现时间不完全一致;测评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实现品德价值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唐鸿冰 《新天地》2011,(12):422-42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通过何种途径开展农村的品德与社会课,便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营造开放、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会勇敢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扰,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他们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礼仪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家长们受旧观念、文化水平和环境的影响,常常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公共场所乱跑乱闹,见到老师和熟人一语不发,平时嘴里脏话连篇,在家里不尊敬长辈等等。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应及早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外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内化到学生内部的道德活动的心理结构,缘于“知、情、意、行”的隐蔽不显,其“品德量化评价基本要素的拆分与加权”就十分重要,这种测知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措施,对当前教育革命、立品树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中,品德、逻辑与情感构成了修辞说服的三个要素。演说者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通过逻辑推理,通过调动自身或受众的情感因素,进行说服,达到预期的修辞目的。在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传统中,关于演说者品德形成方式及其功能的看法,既有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实用主义的观点,品德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现实的,也可以是通过演说建构的。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修辞思想中,言说者的道德品质也被看做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此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等的观点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本文中,作者对东西方古典时期的表达伦理传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表达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概括了唯心主义与实用主义两种表达伦理思想,揭示了中西方修辞伦理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说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靠情感去强化,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情感去沟通。”可见,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才能升华认识,并逐步内化行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情”感染和教育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的生活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全面提高品德教学的质量。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情…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目标实现内在统一,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但是,当下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仍流于形式,造成的原因有好多,需要我们去寻找,去研究,去改正。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产学合作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执着信念、具有优良品德、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打造过硬本领,将大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创意人才.  相似文献   

19.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细心观察和了解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并提高其道德认识 ,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进而成为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思想品德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其知识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教学要注重体现实效性,必须从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