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认识 ,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有助于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而且有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符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等于否定政治文明的普适性,承认政治文明的普适性也不等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相矛盾。马克思主义坚持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承认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价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吸收世界各国在政治发展中创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坚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特性与承认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适性相结合,努力寻求能够与世界接轨的政治要素,不仅要坚定走自己道路的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4.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政治模式的二重性是一个既被忽视又值得关注的方面.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民为邦本的执政理念;一种向社会开放的选官任官制度;一种忧国忧民的执政文化;一套管官治吏的监察制度.在帝王家天下的历史条件下,其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是值得借鉴的.这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文化元素经过批判继承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层面,没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立,就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发挥着催生、支撑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作用,因此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社会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较为薄弱,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也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可以概括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讲 ,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是强化政治意识文明的关键 ;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构建政党行为文明 ,是建设政治行为文明的核心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强化政治制度建设的中心。党的十六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意味深长 ,意义重大 ,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已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视为一个全面、完整的指标体系。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将“两个文明”建设拓展为“三个文明”建设,表明我国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汲取精华,从政治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的属性和优势;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在要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丰富内涵及其创新性,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政治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对于我们继续推进我国的政治建设,坚定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过程论的角度论述了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具有某种同一性,都意味着向更进步、更制度化的政治体系迈进。这种逻辑关联为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背景。从政治发展的层面上看,有诸多因素促进了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政治文化的特质及其建构的过程;政治参与的"放大"及"全球治理"的提出及实践;政治体系功能增强的过程。这三个方面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表征,同时也为政治文明的"对话"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肖素娟  王树臣 《河北学刊》2008,28(1):199-201
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设计改革开放的总框架中始终把民主政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领导力量、前进的推动力等相关内容作出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2.
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置于社会全面建设进程之中;就是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适时适度、积极而审慎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长远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得以保存和延续,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前途更加光明。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主体新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久强 《学术研究》2002,1(2):31-34
人类要走出困境,需要自觉的主体精神的觉醒,并且要将这种自觉的主体精神具体化为指导人类发展的实践理念,即形成合理的合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观。新的人类文明发展观,是以自觉的主体性为其哲学内核的,它要求主体性的自觉弘扬,要求人类理性的合理运用,要求用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要求以更新了的自觉的人类中心意识、人类主体意识去寻求自由之路。本文从主体发展观、理性发展观、类发展观和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四个方面来阐述新的发展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郭琼 《兰州学刊》2008,(12):49-5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政治上,双方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安全上,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东盟的平衡外交战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促成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王子坤 《河北学刊》2003,23(6):11-15
生态学视阈中的政治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结构。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不仅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内生态",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三维结构及内在统一,也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外生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生态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袁玉立 《学术界》2002,(6):12-17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不仅是理论创新 ,也是制度创新。这一理论主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工作 ,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高成就 ,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在当代的最新成果 ;这一理论还主张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国民政治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的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的政治心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现阶段,对国民的政治心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愿望和政治利益需求的有效措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可能脱离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有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第三条道路”和民主化浪潮。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增加了助推外力,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第三条道路”和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在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直接借鉴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发展面临全新的格局。受意识形态支配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非但无法解释西方自身的政治困境,而且面临着在价值输出地受挫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的冲击。对中西政治发展研究的比较发现,西方学者高擎西式自由主义大旗,拒斥非西式政治发展模式;中国学者则多基于“以人为本”的实绩导向,力图建构马克思主义结构化的解释,从国家治理能力、实质民主和政党中心主义三个维度阐释政治发展。面向人类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界应构建呼应全球秩序重组的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打通“历史溯本求源——现实问题导向——未来人类共同体”全环节,转向广阔的全球政治比较、长周期政治比较,提出超越历史片段和国别经验的政治发展方法论,供给“差异有别又有共同”的政治发展概念和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