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清代乾隆时期至当代,学界对汪中骈文研究,从内容上说,一是高度赞扬汪中的文学成就,肯定汪中是清代骈文创作的最高峰;二是指明汪中的骈文创作根源于六朝。从形式上说,各家评论以评点式为主,寥寥数语,没有翔实具体地说明汪中与六朝骈文之间的渊源。由此观之,对汪中骈文的研究尚有较大学术空间,应当系统研究汪中骈文,深入分析其对六朝骈文之师承与超越,进一步探讨汪中的骈文主张及创作对清代骈散之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邱敏先生的新著《六朝史学》,以史学为载体,系统地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一本具有鲜明特点的力作。该书在充分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探究六朝史学的来龙去脉及兴盛原因,填补了六朝史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继承与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的"骈文化创作倾向",全文论述角度更加偏重于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文体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从语言句式的对偶、四六句式的对仗、音韵声律的和谐以及用典技巧的运用四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对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骈中有散,散中有骈,骈散相间"的文体形式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徐庾骈文论     
徐陵、庾信在骈文创作上完成了形式美所需要的各种人为的功夫,达到了向这个方面追求的最可能的高度。他们虽然同为骈文宗师,创造了骈文艺术形式美的典范,但—人在创作上各有所长。废信以言情为长,徐陵以说理见胜。庾作骨气端翔,声情顿挫;徐文铺列锦绣;丽采英发。徐陵总体上成就不如庾信,但毕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除庾信之外任何一个骈文家都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5.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6.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辞赋的地位与诗、词并重,曾成为气度恢弘的汉王朝的文化标竿。但自宋以后,辞赋创作似乎走入了末途,虽然仍有作品和作家问世,但却被新的的文体如小说、戏剧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文体所淹没,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学者们论辞赋,首则屈骚宋赋,次则汉魏六朝,唐宋也有不少人注意,而于明清辞赋,却很少人顾及。然而,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孙海洋教授所著的《明代辞赋述略》一书,却向我们展示了明代文学的一片新天地,读后令人为之一振。该书名为“述略”,旨在大略述有明一代辞赋创作的概况,全书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近80位作家,所…  相似文献   

7.
翟景运  牟艳红 《东方论坛》2013,(2):64-68,75
六朝士族竞相以文化修养显示其身份的高贵,数典隶事正是他们炫耀学识和身份的重要途径。博学之风影响到文学领域,其主要结果便是骈文广征博引、大量使事用典。运用典故含蓄曲折地表情达意,是骈文的基本艺术特征;用典水平的演进是六朝骈文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翟景运  牟艳红 《东方论坛》2012,(2):86-89,94
虽然唐代骈文在作者和作品数量上远超古文,但传统的文体正宗地位逐渐颠覆,走上向专门性应用文体转变的道路。在唐代骈文、古文盛衰消长的表象之下,骈偶文体的地位客观上在一路走低。如果说唐代骈文在创作上呈现时高时低的波浪线,而骈文文体在唐人心目中的总体价值则大致呈现为一种单纯的下滑线。  相似文献   

9.
于年湖 《东方论坛》2011,(4):128-128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P208)引这一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也激发了学者们对这一时期艺术的探究。王今晖博士的新著《魏晋五言诗研究》,就以睿智的见解和精妙的赏析很好的阐释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在诗歌方面的具体表现。依笔者所见,此书的睿见与妙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骈文是由传统散文发展而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讲究对偶、藻饰、用典与声律等四种形式要素。它萌芽于先秦,生长于两汉,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六朝。这一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对四要素的追求一步步实现的。它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散文的骈化得以完成,而且可以通过史传论赞的骈化呈现出来。《史记》论赞句式灵活,长短交错,参差不齐,属于典型的散体形式。《汉书》论赞稍加雕琢辞藻,句式较整齐,四言句增多,趋向骈俪化。《三国志》论赞的句式更为整齐均匀,词义亦并列对称,排比句、对偶句较常见。《后汉书》论赞颇为讲究文采与对偶,初步注意到音韵,形式趋于完美,骈化倾向更明显。《宋书》《南齐书》及《魏书》的论赞不但句式整齐,而且讲究声律、用典,不少篇章都属于成熟的骈文。  相似文献   

12.
六朝是中国文学上的自觉时代,骈文兴盛。过去的研究,对骈文持否定态度的多,作肯定的少。本文以西学和日本学中的相关观念为参照系,文史结合,重新认识了散文、骈文和美文的基本特征,并尝试作了界说。文章认为:骈文属于散文的大范畴,骈散对立的最根本差别不在用韵与否,不在句子齐整与否,而在于句子结构即语法成分的对称。较之众多的浮泛之论,本文以较深的个人体验推动了文体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公文文体辨析理论的出现,当以蔡邕<独断>、刘熙<释名>为滥觞,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为发展,任昉<文章源始>、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为高潮.公文文体理论也是这一时期公文理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以其所选作品来证明骈散同源,以宣扬其骈散合一的思想;而王先谦的《骈文类纂》的选文标准则是注重雅诗,反对深艳,反对骈散相间而用。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说,李兆洛《骈体文钞》所体现出的"骈散合一"思想在清代调和骈散论者中是全面的,彻底的,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晚清调和骈散说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框架。王先谦编选的《骈文类纂》,展示了晚清以及历代骈文创作的实绩,反应了他对骈散之争的公允态度和他的骈文理论,为骈文文献的保存和骈文创作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骈文选》是当前规模较大的选注皆备的骈文选本。书中详尽的注释为我们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着一些注释欠妥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书的若干注释作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6.
文体是语言的自我生成。译经作为混合汉语,其文体既与汉语典籍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与其完全不同的传统或谱系。以译经特有的组合单元品为基点,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出发,分区比勘南、北译经具体用语用词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文体结构之间的交叉影响,可以见出,文体能为失译语料的考证,提供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无法提供的佐证。从文体的视域研究译经,与以译经为材料考察文体相结合,可在文体结构分析、译经语料研究与语言学的整体研究之间,找到有效的连接,为译经语言研究以及文体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骈文类纂》在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选本刊刻成书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制艺之时。王先谦选编《骈文类纂》反思以“古文为时文”给士人带来的思想僵化,提倡以科举策论代替八股制艺。《骈文类纂》指导士人通过广泛涉猎经、史、诸子以开阔视野,提高科举策论水平。王先谦突出选本教育的功能,把守身持正、勤俭养德的思想渗透骈文,倡导士人读书的非功利性。王先谦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科举教育探索,在书院体制下进行选本思想渗透,解决了传统教育与科举制度捆绑问题,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晚清科举制存废问题上下举棋不定的情况下,王先谦的教育探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晚唐时期,古文式微,骈文复兴。以古文起家的李商隐拜骈文大家令狐楚为师,转以骈文济世。但李商隐心存古文道义,其古文创作既受韩愈古文思想精髓的熏染,又有独立清醒的文道观念和文体意识。李商隐古文存世篇目虽不多,但涉及文体种类丰富,以议论、抒情和记人叙事为主的文字各有特点,议论文字笔锋犀利,抒情篇章笔势流畅,记人叙事笔法简约。受古文观念影响,他的骈文既远追六朝骈文华美文体本质,又融入古文雅颂正声,以情动人,与晚唐诸家骈文相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标点符号,对于辅助表意及阅读理解文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有关古代标点符号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管锡华教授多年积累,撰写的30余万字的专著《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填补了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