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农民工向市民的角色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社会学角色理论出发来思考农民工角色转换的途径,需要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打破农民这一先赋角色对他们的制约;增进社会对农民工市民角色转换的客观认同,以及农民工对自身角色转换的主观认同;重视通过促进农民工再社会化,提高农民工的角色扮演能力,帮助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再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现象,但这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再社会化过程。然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遇到了种种困难,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为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提供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安排,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5年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p * 模型),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稀疏.尤其是社会讨论网;无论在聚敛性还是扩张性方面,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核心一边缘的局部结构均较明显,且有小团体现象产生;社会支持和社会讨论关系都更可能受到中间人的控制或约束.属性变量对社会支持网的影响较多.而对社会讨论网的影响较少.指数随机图模型为基于社会网络来认识农民工的社会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不仅对公民个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影响到社会的有效运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以社会化的含义作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自身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和提高社会认同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较为复杂,要理解其运行机制需要从社会化与资本化的动力结构切入,互联网经济组织通过在互联网上创造新的社会节点和虚拟社区实现社会化,再利用社会化基础实现创收的资本化,互联网经济组织对社会化与资本化发展的先后策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互联网经济组织社会化与资本化的强弱差异也导致了其不同的发展格局,社会化与资本化的有效结合是互联网条件下所有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为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政治情感意识不强、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政治参与不够充分与规范。究其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方面的,也有政府政策层面的、用人单位方面及社会方面的。在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从个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四个方面努力,共同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社会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不可否认,这为中国城市化带来了契机,但进城农民工由于其自身原因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在阐述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若干途径。以期农民工更快地、更顺利地的实现“再社会化”,加快农民工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我国目前约有农民工2.6亿,他们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社会各界在关注和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诸多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再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果其负性情绪长期难以排遣,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除了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制度建设,改变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排斥有劳动排斥、社会网络资源排斥和社会地位排斥等.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回报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其社会地位,避免其边缘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消除社会排斥需要一定的条件:农民工要被授予获得教育培训的权利,所获得的补助金额要足够满足培训支出,农民工能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教育培训信息,积极申请并利用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应建立新发展观,重视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培训的福利性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建立国家补贴机制和分担机制,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子女教育,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指出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社会环境影响辩证统一发展的结果.体育生活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所需的重要的社会环境和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农民工权利的实现更是农民工转型的中心环节,但要保证农民工权利的实现既需要政府通过制度的创新实行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争取。一个现代社会是不能容忍农民、农民工固化为一个社会低等阶层并长期存在的,必须给予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他们提供经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不仅是当代社会的责任,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进城后,无论城市社会还是农民工自身都不能把进城农民作为城市的主人。鉴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在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完善城市融入机制迫在眉睫。政策上的制度体系异化、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自身 条件限制等问题的存在,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自身不断完善改进,进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现实建设与理论探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依据南茜.弗雷泽的三维正义理论,分析农民工在文化身份承认、经济资源再分配、政治代表权方面的非正义境况,指出当前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工会管理三个方面创新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资本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要经历三个步骤:从事非农职业、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生活,据此农民工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至少要承担以下成本:一是城市最低生存成本,二是转移成本,三是对更好生活预期的补偿成本.只有在有能力支付这些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后,农民工才有机会真正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可以说支付城市生活成本的能力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基础.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又是由其所具有的城市生活资本所决定的.城市生活资本包括权利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农民工的权利资本来源于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分析农民工城市生活能力的宏观制度环境条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个体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也是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有效促进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采取的基本途径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组织等环境,充分发挥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着供给不足、供给不均与供给无效等问题,未能有效满足农民工群体日益增长的复杂化、差异化文化需求。基于多元治理和参与原则,创造条件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参与和社会化供给模式:一是重塑政府主体性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领和统筹监管;二是政府与市场形成“掌舵”与“划桨”的平等合作关系,实现文化企业生产与政府购买的社会化供给;三是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鼓励“官民合作”与志愿性服务,推动社会组织与公益力量积极参与;四是激发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提升农民工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参与能力,挖掘农民工自身文化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新群体,具有其独特性,需要更多的关注。从社会分层和文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要有好的发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受教育程度,做到脱嵌、接纳、重塑和融入,才能摆脱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才能够真正地增强社会适应力,为城市所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