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里根政府逐渐背弃供给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再次东山再起,供给学派失势了,供给经济学衰落了。现在,人们对它横加指责,将它说得一无是处。不仅一直反对供给学派的人批判它,就连供给学派内部也开始分化,出现了叛逆者。原来曾是坚定的供给学派的美国“伊文斯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迈克尔·伊文斯,现在也反戈一击,专门写了一本  相似文献   

2.
供给经济学CM模型述评唐绍欣供给学派(SupplySiders)的主要代表人坎托(V·A·Canto)和米尔斯(M·Miles)共同于1981年提出来的CM模型①,其任务是用供给学派的“税楔模型”(TaxWedgeModel)解决宏观经济学收入一支出...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创新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农村社区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包括服务提供和服务生产问题.市场、政府和农村社区是农村社区服务的三大主要供给主体,但各自都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实现农村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应充分发挥三大主体各自的优势,激励三大主体进行农村社区服务提供和服务生产的供给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4.
赵磊 《江汉论坛》2003,(4):38-42
众所周知,经济学在人们心目中享有越来越崇高的地位。“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效益最大化”等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其实,经济学原本就是一门世俗之学,经济学从形而上的学术殿堂回归形而下的日常生活,由此证明了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实用之学。但是,经济学的世俗化过程不仅是经济学原理的普及过程,也有可能是某些经济学谬误的普及过程。本文针对当今流行的三个经济学谬误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向经济学界的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5.
供给学派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着眼于需求的凯恩斯主义不同,供给论派提出了着眼于供给的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新方案”,因而受到陷于“滞胀”困境而急于寻找出路的美国垄断资本的青眯。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就主要根据这一学派理论制订经济政策,搞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民工的劳动供给与工资正反馈向下直至工资趋于民工的保留工资。考察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研究忽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在考虑到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的情形下,经典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一个拐点,延续拐点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就拐点后的这段劳动供给曲线而言,当劳动需求不足时,劳动供求将向右下方发散失衡。文章分析了这一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7.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公共经济学倾向于引进市场机制,由私人资本来垄断地生产公共产品。其目的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或者赋予垄断性、排他性经营权,或者通过政府的强制税收给予资金支持,以保证私人资本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成为假公济私或寻租的温床。而马克思主义公共经济学则主张将私人资本替换成公有制经济部门,由后者来辅助政府生产公共产品,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公共经济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体现在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与引领.因而,新供给经济学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就不应该只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控手段,也是一种带动精神文化领域变革的思维方式.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虚假供给泛滥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主体、内容、方式以及环境多方面入手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郑华 《江淮论坛》2008,(3):53-57
本文通过对传统供求均衡理论的局限性分析为起点,梳理马歇尔经济学对于供求曲线的多种型态的论述,通过多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房地产业的供给曲线是效益递减型态的,传统供求均衡理论不能适用于对房地产业的供求关系的规律的解释.针对性地对房地产供给曲线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提出对下一步房地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实践方式的变革引发哲学思维的辗转,经济问题亦变为哲学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其蕴含深刻的生产思维变革,亦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人历史思维、哲学思维变换的重要线索。一个经济学概念已成为一个历史哲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大逻辑和微观错综结构出发,深刻把握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运动,在问切经济的同时,也悉显哲学新思维。逻辑批判思维、非线性思维、发生学思维、主客交互思维、高阶共赢思维和大数据中介思维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哲学思维的新开篇或新洞彻。  相似文献   

11.
于江 《理论界》2008,(11):167-168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为分析工具讨论当下新师范生免费政策合理性所在。将政策问题定位为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引起的教师供给区域性失衡的问题,从而对造成交易成本过高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师范生免费政策作为一种交易关系的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本文尝试以一种新的解释话语阐释教师资源供给的特点以及免费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经济学视野下,政府在发展公共科技这一公共产品时,其作为的基本原则是交易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这是政府作为的目的要求、现状要求、本质要求。法经济学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而制度成为政府作为的重要方面,政府作为的基本路径就是制度层面的和谐与法律资源的供给。应通过各类机制的设立,消除无谓制度消耗,达致制度层面的和谐,再供给法律资源,以确保这样的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四大明确地把市场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学不得不作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根据修改调整后的各种版本的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我们发现这种修改和调整不过把西方流行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和思想揉了进来。殊不知西方流行经济学早已陷入危机的困境。凯恩斯主义破产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也并没有给这种经济学带来多少生气和活力。它们都同属于被西斯蒙第斥之为财富学派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大同小异,谁也没有提出一点堪称革命性的思想理论。虽然它对我们仍不乏参考借鉴意义,但绝不是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在这一点上,我们若没有清醒的认识、学他人亦步亦趋,不仅我们的经济学难有创新和生气,而且以之为决策的理论根据,我们的经济建设也不免会走弯路。鉴于这一原因,现对西方流行经济学危机的根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浅析经济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很多,但主要局限于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生态工业理论等层面来展开研究。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应从经济学层面探寻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主要有资源稀缺理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以及效率问题理论等。  相似文献   

15.
节能服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节能服务在我国却遭遇供给不足,用能企业外购节能服务需求被抑制的尴尬局面。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节能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影响用能企业外购节能服务决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业界和学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从现代西方经济学演进视角,分析了供求命题的魅力,阐述了与供求命题相关的概念和论题,说明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以及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测度、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济学关于公共品的讨论集中于提出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效率条件,而现代公共经济学则围绕着各地区间为流动性税基而展开的税收竞争能否保证地方公共品得到有效提供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发展出一个简洁而又不失一般性的模型,可以利用模型研究流动性、税收竞争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地区间是同质的、且每个地区只能以从源征收的资本税为公共品融资,则地方公共品将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8.
信息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就劳动价值、报酬递减、劳动分工、垄断、供给与需求、一般均衡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西方公共经济学的缘起及其演进,分析了公共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经济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和枢纽.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的以下一些重要问题:政府、市场的边界和效率;最优税收理论与税制改革和设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和选择;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收入再分配问题;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公共规制和公共定价;公共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西方公共经济学的缘起及其演进,分析了公共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经济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和枢纽.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经济学应着重研究以下一些重要问题:政府、市场的边界和效率;最优税收理论与税制改革和设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和选择;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收入再分配问题;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公共规制和公共定价;公共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