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很重视诗的意象,其诗中花的意象繁富多样。其意象的构建和表现的经验在于,既不宜过于空虚,又不宜过于实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诗史上,闻一多先生的地位虽然难以超越郭沫若同志,但就爱国诗而论,则郭难以超越闻。这里,我想专就闻先生的爱国诗(不包括如《园内》、《南海之神》这样有爱国因素并不以爱国为主题的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诗史上,闻一多先生的地位虽然难以超越郭沫若同志,但就爱国诗而论,则郭难以超越闻。这里,我想专就闻先生的爱国诗(不包括如《园内》、《南海之神》这样有爱国因素并不以爱国为主题的诗),作一探讨。一现在春又来了,我的诗料又来了。我将趁此多做些爱国思乡的诗.这种作品若出于至性至情,价值甚高。恐怕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情诗又高些。①闻一多的爱国诗,有些写于留学美国期间,有的则写于“五卅”运动中。中国近代备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欺凌。解放前,我国留学生在国外常受歧视和轻蔑。闻一多在美国时,也耳闻目睹亲历过。在这种境遇中,在热血青年的心里,自然会激起重重爱国浪涛。加之他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从“五四”起,就将个人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  相似文献   

4.
<正> 早在后汉、南北朝已有人开始译诗,但迄于晚清,有关诗歌译论的文字尚无片言见于文献。南社胡怀琛1914年出版《海天诗话》,以传统诗话的形式初探诗歌译论,虽多属感性认识,已触及某些本质性理论,可视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滥觞。“五·四”新文学运动勃兴后,形势骤然一变。译诗日多,译论迭出,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闻一多等于创作、翻译之余,竞相撰文研究译诗的得失,逐使我国诗歌翻译理论初具  相似文献   

5.
小语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诗美文化管窥王木青关键词闻一多,一与多,诗美文化,三美一运筹艺术规律的巨擘闻一多,名家骅,号一多,又名多。它具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它不仅标示了闻一多的灵性、品格,而且表现了他那善于洞察艺术辩证法的高超能力。一与多是对立统一的。黑格尔说:"一就是自...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八年秋,闻一多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曾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董事之一,并有时亲自授课。其间,应邀为艺专校歌作词。词曰: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 危楼百尺名黄鹤,独立江岸碍中流。 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生三楚。  相似文献   

8.
径直要领袖一种极端唯美主义文学潮流或派别的闻一多在留美以及归国时均欲钻进真正的"诗境"而不愿忘掉这人间世,然而面对美国的民族歧视和国内的社会黑暗,具有热爱祖国和人民天赋的闻一多就不得不从"诗境"掉到"尘境"中去,更兼之文学是人学的缘故,于是,在"诗境"和"尘境"的交织中,他就犹如一张留声机的片子,钢针一碰着他就响,这就让虽然始终没有放弃过极端唯美主义追求的闻一多创作出诸多至情至性的爱国诗篇而使他终究不能成为极端的唯美诗人。  相似文献   

9.
诗中意象是诗人内在心理要素 ,特别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大跨度的完全式创造想象 ;思绪万千、联类无穷、饱含童趣的幻想是闻一多诗歌创作中艺术想象特性最突出最主要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三十七年前,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闻一多为反抗暴政、争取民主,拍案而起,不惜一掷头颅。他在《人民诗人——屈原》一文中好似为自己预作了“谶语”,而其实是透露了他献身的思想基础: 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历史决定了暴风雨的时代必然要来到,屈原一再给这时代执行了“催生”的任务。 闻一多的刚烈气质,如严将军头,如嵇侍中血,体现了中华民族中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而他的为真理、为人民牺牲的意义,又非古人所能及,如何来写《闻一多颂》?“吾赏终日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是,再读闻一多著作,试写下三题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想象——兼谈中国古典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结合为目标。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重在界定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事物中其它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西方哲学在从旧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传统转向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新思想以后,想象因其飞离在场的特性而受到尊崇。中国古典诗重隐秀和言外之意,其要旨就在于通过在场的东西(所谓“状溢目前曰秀”)想象到不在场的东西(所谓“情在词外曰隐”),让读者感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年的冬天,闻一多在相当长的期间搁下诗笔之后,为诗人徐志摩先生誉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地发表了精心之作——《奇迹》.从此,就埋首故籍,不再写新诗了.这是一首充满怅惘、憧憬、企慕、艳羡、曲达圆妙辞句的诗(按:这些词语都是闻先生自己用的),他在向那些关心的朋友倾诉隐藏多年的心绪:  相似文献   

13.
诗画相通,古今中外均有学者论及。闻一多先生在《致闻家驷》中明确地说:“我学美术是为了帮助文学起见的。”果然,他既成为深有造诣的画家,又是个卓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不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倡导绘画美,同时,在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引进诗歌领域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历来不少评论家对他诗中绘画美的特点作了不少论述,但多偏重于色彩方面,而对其诗的“廓线”和“布局”淡及甚少。闻一多在不少文章中多次借用“廓线”“布局”这些绘画艺术上常用的概念来谈诗的问题,这就明显地看出他对诗歌词藻描绘形象的要求不单指色彩要素,廓线和布局同样包括其中,它们是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对新诗格律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想象和意象的追求上。他对想象和意象的重视,既体现在理论建设中,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这些追求,对矫正早期中国新诗的节奏散漫、语言直白、弱于想象、缺乏意象等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对新诗格律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想象和意象的追求上。他对想象和意象的重视,既体现在理论建设中,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这些追求,对矫正早期中国新诗的节奏散漫、语言直白、弱于想象、缺乏意象等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下创作的某些肉身化倾向,本文以作家的艺术想象与道德意识的双重缺失为切入点,从共时、历时两个维度分析两者间内在的逻辑及其互生性。并以学理的推论指出当下创作的所谓的后现代性的虚构性。从而呼唤作家、艺术家想象力的飞升和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的诗 ,因郁积了以忧国忧民的愤激和愁苦为主体的多味苦情 ,诗情苦热 ;因“禁止我的心跳”的节制抒情 ,抒情苦热 ,具有独特的苦茶品格。闻一多的苦茶诗 ,标示着郭沫若时代的诗学深度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话内在的韵律特点,“绘画关”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建筑美”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性。闻一多“三美”的“诗形”论是不成熟的理论建构,且与他的“诗质”论相冲突,这种欠缺和冲突,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有《红烛》和《死水》两个集子。《红烛》收集的是从一九二○年七月发表的第一首新诗《西岸》起,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写的《红豆篇》为止的作品,共一百零三首。《死水》收集的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作品,共二十八首。《死水》是《红烛》的发展。从《红烛》中还看不出闻一多鲜明的创作特色,但在《死水》里则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对新诗发表了不少好的见解,他的诗作是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晶。闻一多一生写的新诗不多,而能显示出鲜明特色的也只有二十多首。但诗贵精不贵多,这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