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读书吧     
《北方人》2008,(4)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深秋的一个夜里,我坐在街头露天吃馄饨。摆摊人操安徽口音,刚二十出头,长得眉清目秀,引起了我的关注。"小伙子,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二三百吧。"  相似文献   

2.
读书之乐     
罗兰 《社区》2008,(20):16-16
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  相似文献   

3.
毛周林 《社区》2010,(23):8-8
年近而立,许多事情渐渐明白。比如读书,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往往跟他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然而无论一个人喜欢读何种作品。也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目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在心灵上得到愉悦,亦可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5.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6.
于丹 《社区》2009,(17):6-6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最后正好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程立海 《社区》2008,(11):59-59
年年读书日,今又读书日。但对每年的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知道的有几,更遑论努力读书了。这决非信口雌黄。每当读书日期间,你若问一问身边的人,对此节日的知晓度,多数人会满睑茫然地说:真的,“世界读书日”,我怎么没听说过?可见,世界性的读书节并未真正达到它应有的初衷而走入人们的视界。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件太奢太侈的事。  相似文献   

8.
儿时,老师告诉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我们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吸取知识;大学时代.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子,教授告诉我,读书是一个有知识人做学问的基本功.是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步人工作岗位后。长者告诉我,知识不屈从于财富.也不屈从于权势.拥有知识的人却能让人由衷折服。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  相似文献   

9.
吉安 《社区》2010,(14):49-49
朋友讲一个山东人急性,是读书时交过的笔友,第一天刚刚收到他的信,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种种,想要与朋友做精神上的子期和伯牙,第二天便又收到他的第二封信,急愤愤地指责他说:我给名人写信还很快收到回复了呢,给你这无名之辈怎么就一去杳无音信?朋友惶恐,恨不能插翅飞过去,安抚他那颗快马加鞭飞驰着的心。  相似文献   

10.
张光茫 《社区》2012,(5):5-5
人的天赋,条件不同,选择的读书方法也不同。这里介绍的钱穆先生的读书方法可能不适合你,但肯定能给你启迪。特别是他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李敖 《社区》2013,(20):5-5
读书方法好不好,读书完全凭记忆是不行的,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一本书拿起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  相似文献   

12.
陕西城固县鲜家庙乡龚家堡村,有一位名叫李本善的百岁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就是两个字:读书。他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不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诗词、杂记和史料,而且读了大量的报刊,并摘录了许多范文和警句。他说:“读书使人聪明、坦荡,即使有了烦恼,也会云消雾散。”可见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可以益寿延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达观向上、趋利避害,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剂保健良药。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  相似文献   

13.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的读书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社会每个人关心的社会问题。从家长到老师都希望少年儿童能够爱读书、多读书,健康全面地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作为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馆,更有责任把握好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向,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5.
清风慕竹 《社区》2011,(32):44-44
西晋人王衍,天生一副名士的风采,他读书很多,喜欢高谈阔论.最擅长的是谈论治国安邦的大事,话匣子一打开,可谓博古通今,头头是道.听的人往往只剩下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与他相处的时间,比他和自己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还要多,因此,毛泽东对这些成天在他身边转的同志的发展成长,总是多方关怀,亲切教诲。鼓励读书、实践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兴趣是读书,所以他经常鼓励身边工作人员多读书,尽可能地通过读书,在思  相似文献   

17.
木子 《新天地》2016,(6):36-37
今年43岁的顾颐出生在江苏盐城,家中有姐弟三人,他是老幺。父母都是农民,靠土里刨食供他们三姐弟读书,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8.
上跟严峻的局势、高涨的时代情绪形成鲜明的对照,三十年代周作人的人生态度却是出奇地冷漠与超然。周作人在他宣言式的,可以视为他三十年代思想纲领的《闭户读书论》中,引人注目地宣告自己从此将闭户静心读书,声言“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自然这里仍让人可以感受到他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然而他将个人生命的自我保全置于关注的最高地位,这不能不是一个清楚而危险的信号,个人主义在他已彻底压倒了人道主义,他最终决心抛开累得他疲惫不堪的使命意识与社会责任,以率性任情、恬淡自适以及得体地活着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相似文献   

20.
七旬的张柏森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到门球场打门球,健康体魄;回到家里静下心来还要读读四大名著,不仅读书还要作读书笔记。他的读书笔记很特殊,用毛笔一字一句地抄书,他的抄书笔记有《红旗》杂志那么大,是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