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代注释书(西汉毛亨《诗经传》和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的语法学是笔者近年的研究课题,已发表的文章有:甲《高诱注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描写》、乙《郑玄的语法观与语言观》、丙《致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丁《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戊《汉语词类“有解”“无解”的最早提出与划分》、己《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庚《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本文谈几部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特征的最早说明笔者曾说明西汉毛亨《诗经沽训传》注释《诗经》中的形容词.用一个“貌”字;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注释形容词加一个辅助成分“然”字(见《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唐代的发展》(简述).《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这些标志出了形容词的词性。如;(...  相似文献   

3.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4.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春秋》在汉代有三种传授本,世谓之“三传”。其中相传为公羊寿所撰之“传”称为“公羊传”。《公羊传》在西汉时首先立于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易》、《礼》和《春秋》,其中,《春秋》唯《公羊传》而已。《公羊春秋》不仅作为五经之一立于学官,而且地位特别显赫,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相似文献   

6.
训诂又叫故、故训、诂训。毛亨给《诗经》作传注,写了《毛诗诂训传》。孔颖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描述)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讲通俗点:诂是用普通话释古话、地方话,训则更推广到对字、词、句、段、篇的全面探讨。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训诂”当成一个概念、一个词,把“训诂学”等同于“语义学”。是黄侃先生说的“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毛诗诂训传》是专门解释《诗经》的训诂专著。《尔雅》、《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辞源》等,是收集群书故训,分类(或依词义、或依语音、或依笔形)编排的训诂词典。 下面谈第一个例,“去”的各种词义。 去:许慎据篆形,解为“人相违也;从大,声”。段玉裁注:“人离,故从大;大人也”。《说文》去部另收“”、“”,均从“去”得义而训“去也”。考近出土甲骨、金石、盟刻,字皆上从“大”,下从“”、“”或另增笔符,没有作的;明许“声”说还值得商订。但许说“去”本义是“人相违”,即“人离去”,这却是验诸古书出例而可信,是历代训诂学家、文字学家公认不疑的定训。  相似文献   

7.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8.
一 研究文籍随文释义与词典义项,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词典义项,也就是词典释义,是词典解释字,词义的特有方式。它为人们阅读和注释文籍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古代许多训诂学家注释文籍,援引词典释义疏通文句的例子很多,如《史记》司马贞索隐,曾多处引用《说文》、《尔雅》以为注,李贤注《后汉书》也常常直接引用《说文》。文籍的随文释义,是训诂学的一大方面,在古代,名目很多,如传、注、笺、疏、诠、训、诂、解等等,今天通常称为注释。它与词典的关系极为密切,如  相似文献   

9.
郭璞(276—324)训诂语言中,有一些训诂术语,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用法,有的则是郭氏的创新。如: 美恶不嫌同名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注:“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又“肆、故,今也。”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这是郭璞认为反训的用例。现存训诂著作中,郭璞最早谈到反训。“美恶不嫌同辞”,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相似文献   

10.
论“毛传”、“郑笺”的异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前541年)间的诗作。秦汉之际,鲁人毛亨开始为这部诗歌总集做诂训,是为毛传;后人把附有毛传的《诗经》叫做“毛诗”。东汉人郑玄又为“毛诗”做注解。因为郑玄做的注解有阐明、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所以他的注解叫做“笺”。毛传、郑笺是《诗经》最古最有权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两种注释,它们一直为我国历代注释、阅读、研究《诗经》的人所推崇。毛亨去《诗经》时代不远,汉语口语或书面语言发展变化都还不大,因而毛传注文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些古书,当古代训诂家给它们逐篇作注时,由于简牍繁重,分别成卷,在每个篇名之后增加了代表其所采用的训诂体式名称的相同的字眼,变原题为训诂篇题。这样,便造成了古书篇题增字的现象。如东汉王逸所注《楚辞》,篇题有《天问章句》、《远游章句》等,《天问》、《远游》是《楚辞》原先的篇名,“章句”二字是王逸逐篇作注时分别增加的,表示他对《楚辞》是采用章句体进行注解的。再如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在原来的每个篇名之后增加了一个“训”字,将原题《原道》、《真》等变为《原道训》、《真训》等,表示他的注文属于训体。这类…  相似文献   

12.
范宁为东晋著名经学家,其所撰《春秋穀梁传集解》为现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 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并称,是中国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汇集众家之说,并陈三传得失,书中体现出的“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治学态度,更是开启唐宋学者舍传求经,自由研讨的风气。此外范宁对《尚书》和礼学也有相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宋朱熹《诗集传》是《诗经》注释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其注释语言大量使用判断句,形式多样,语义关系复杂。文章从《诗集传》判断句的形式、构成成分及语义关系三方面展开共时描写。同时,与汉代的《毛传郑笺》和现代的《诗经注析》中的判断句进行历时对比,以揭示判断句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南宋朱熹《诗集传》是《诗经》注释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其注释语言大量使用判断句,形式多样,语义关系复杂。文章从《诗集传》判断句的形式、构成成分及语义关系三方面展开共时描写。同时,与汉代的《毛传郑笺》和现代的《诗经注析》中的判断句进行历时对比,以揭示判断句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汉代文献注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文献注释模式。董仲舒所代表的“六经注我”模式采用名号论和辞指论方法,建构起阐发微言大义而重义理、偏重主观臆断而轻训诂的特点。郑玄所代表的“我注六经”模式,揭示经典文本蕴涵的“元意”,整合各家各派的“不齐”,实现文本的统一。该模式采用了随文释义、运用训释术语、揭示句意和传疑等方法,注释的内容有解释字词、句意、古代名物、典章制度、语法和修辞表达,文字简约,经注相贯,同书竹帛。两者都是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垂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得到研究者们的拥趸。“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何休注)《诗经》  相似文献   

17.
力创新义求真谛——评高亨的《诗经今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诗经》,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千多年来,对它的传笺注疏绵延不绝,有关著作汗牛充栋。建国以后,《诗经》的注释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出版了不少的选注、选译本,流传颇广,成绩可喜。但是,对三○五篇进行全面、系统地评注,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是第一部。《今注》按照传统的编排次序,对三○五篇作了简明扼要的题旨说明和字、词训释。一些需要进一步考释的字、词和引证的史实,则在每篇注后的附录里详加说明。书前另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了三百篇的采集编选、流传分类以及产生的地域和时代等基本情况。对《诗经》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二“南”是否应从“风”中划出另列一类,“风”、  相似文献   

18.
《卫风·氓》是《诗经》著名篇章之一。建国以来新出各种《诗经》选本及文科教材,此诗无不入选。注释方面,分岐颇多。“诗无达诂”,几可以此为典型。百家争鸣,自可开阔思路,异说杂陈,或宜择善而从。因采诸家之解,并申一得之愚,而作“解诂”焉。 一、“氓之蚩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相似文献   

19.
胡三省论注书(上)陈国本注书,属训站学的范畴。古今异言,今古异制,古书不作解释,就难以看懂。汉末人读《史记》、《汉书》要注释,春秋时人读周初的书也要注释,可见注释古书的重要。训诂学就是为阅读古书服务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的词语,以便了解...  相似文献   

20.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