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指出,把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去考察,并以类的意识去把握现时代的人和反映现时代的精神,是“类哲学”所承担的理性使命。“类哲学”是以人的方式去观照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思想境界。就其实践价值来说,它是揭示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所应有的新哲学形态,是把握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也是指导我国人的现代化实践并实现“类人格”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但哲学把握的是一个矛盾的世界,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人身上,所以哲学对矛盾世界的把握,也就是对人自身的把握。哲学所把握的矛盾世界有两个层次:第一,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第二,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矛盾。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主要源于哲学对人的特殊把握方式。哲学以世界总体为对象,而世界的总体是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而哲学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总体的把握,又总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是“为我”的关系,然后才看作是一种为他(世界)的关系,而且为他最终还是为了人类自己。所以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和认识就成了对人自身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赋予哲学理念、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以新的思想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论想象。在哲学的理论想象中,重新探索哲学的历史任务与人的历史形态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的关系、哲学的时代性与人类性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诸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哲学的“形上本性”与“形上追求”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一种观点强调实践哲学对于实现哲学主题转换的现代意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以人类生活、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 ,说明这个生活世界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方向。现实生活世界与实践的关联及重合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关节点和基础 ,因此 ,应当反对超越现实生活形而上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反对极端超越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只有进入“现实世界”才是实践的本质要求 ,以向生活世界回归替代终极本体论寻求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非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与同一 ,重具体生活反抽象生活 ,重全面发展反工具理性等 ,构成了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以希腊哲学为背景,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希腊哲学中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把握浩繁纷杂的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存在”概念在希腊哲学中的内涵变化是问题的核心。从分析自然哲学、智者和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入手,剖析了希腊人对于“存在”从寻找万物本原,追问事物共相,创建理念世界,到个体事物即是实体的思维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理性思维从感性向抽象、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实践。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引起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实践观与本体现根本对立,它把哲学的追求和旨趣从永恒不变的形上本体引向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实践本体论只想用“实践本体”代替“物质本体”,而不想从根本上改变本体论思考世界的方式。这就是它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讲人对客观世界的不同“把握”,列宁讲意识对存在的能动“反映”。科学和艺术是人对客观世界,亦即意识对存在的不同方式的“把握”和“反映”。人对世界的“把握”和“反映”是从整体(人)对整体(自然和社会)开始的。原始人看到的是一片难于理解、杂乱纷繁的大自然和低级野蛮的社会现象。所以,各民族的神话总是从“混沌”开始的。人类经历了多么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才从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中摸索到“把握”和“反映”的不同方式,并使这些方式成为自身完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新汉 《江汉论坛》2014,(5):100-109
马克思"人体解剖"文字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联系,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自我评价对于主体的自我肯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权威评价和社会民众评价是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在自我批判中,主体揭示作为客体的主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否定意义并予以反思,从而在忧患意识中体现为一种进取精神。社会自我批判与社会自我评价相比较,具有更强烈的深刻性和实践意识。人民的社会主体作用体现在社会自我批判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及其相互作用中。由此,人民主体意识就成为"至尊的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自我批判,由此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先是"自上而下",然后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把社会转型理解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所经历的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这是我国社会自我批判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确立人民主体意识中深化社会自我批判,就需要把人民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自我批判中;而且体现"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批判中,后者对于数字化时代尤其如此。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决定了社会自我批判的深化,既需要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促进个体自我觉醒;又需要在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使人的世界"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11.
<正> 美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门重要科学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的那些年代里,美学竟成了无人敢问的“禁区”。那时,美学一概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谈美,被诬之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然而,美毕竟是禁不住,也灭不了的。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美。美学,就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是通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哲人从存在论角度来把握天或天道 ,认为天道无可说即是说也。一方面 ,天道无言。无言的天道通过人的活动呈现出来 ,通过人的活动赋予存在 (天 )以意义 ;另一方面 ,天道难以用名言表达出来。难以言说的天道 ,不能用概念思维来把握 ,而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和体悟。这种无可说即是说的天道观以及对天道的直觉体悟方式 ,显示了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向度以及独特的把握存在 (天道 )的方式 ,在人类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阳海音 《兰州学刊》2006,3(1):29-31,4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理性区分为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他们局限于意识哲学,将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诊断为“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哈贝马斯实现了从意识哲学范式向交往理性范式的转变,他提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社会模型,认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病症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且“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可以用交往理性来拯救的。  相似文献   

14.
陈文殿 《齐鲁学刊》2003,42(3):23-26
哲学是人类存在方式的精神自觉 ,以在思维中最具体的方式表现人类的现实生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则是人之本性在哲学上的理性抽象和升华。哲学关注的理念与哲学表征关注的方式就是生活着的人类作为生活的主体对自己的实践———文化的存在方式的最高反思。哲学与人类的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关系是不变的 ,每一历史时代的问题却是不同的。哲学应当变换其表征方式 ,深刻地揭示出人类存在方式和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哲学与时俱进 ,就表现为哲学的问题意识与话语范式要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在离开中回归自己,成为人的存在实现的必然方式。文明作为一种理性的前行运动,必伴之以无明的遮蔽而使人偏离其存在之本真。人类存在的实现,必在其前行的运动中本然地涵具一种回归自身本原的向度。人类灵魂的深处,本原性地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中国哲学强调“知止”,道家讲“远曰反”,儒家讲“不远复”,就是要在“进”“止”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性的张力关系,使人的存在保有其生命整全性的意义。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以原初性的情态方式把握自身及周围的世界。人的实存,原生于“家”,其心之所发,最切近者莫过于“亲亲”。“家”和“亲亲”,构成人各“爱其身”与爱人爱物的普遍性实现之中介或桥梁。由此推扩而“达之天下”,至于“仁民爱物”,其不同层级的普遍化,乃成就为以差异为前提的“通”而赋有“家”的意象和意义。人的自我认同和文明的发展,亦可由此获得其本真性的意义与合理性的根据。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晏辉 《社会科学》2022,(5):11-21
“范式”是所指与被指之间的相互共属和共在,其间存有固定的亲缘性。用以指称被指的概念、话语和逻辑必须与被指的“是其所是”具有对称性;所指在何种程度上澄明着被指,被指就在何种程度上被揭示着。事物法则只有被理性法则澄明着、揭示着,才以被指的方式敞开着、呈现着。“现”与“见”就是相互共属和共在。依照事物法则与理性法则的亲缘关系,价值哲学作为所指必须以理性法则的样式揭示、显现和澄明作为被指的价值世界。价值世界是流动的善,它以“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的样式立在那里,它自在地“所是”着,而作为有意愿、有目的和有理性能力的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是非要有所指于这个充满流动性和生命力的善的世界的,因为创造、分配和享用价值世界是人的宿命,人是价值性的存在物。价值哲学就是人的价值性存在的理论方式。为此,它就必须以“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为指称对象,以断面思维、段落思维和历史思维将其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这就是价值哲学把握当代生活世界的三种范式,其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乃是发生学的致思范式。而被价值哲学三种致思范式所把握的当代生活世界,乃是一个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不但改变着由...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文明的观点看,某种形态的文明是特定哲学的本体和前提,而某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理论自觉和贯通文明全体的灵魂。如果把基于文明多样性的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看作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那么多元观点的哲学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以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多样文明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多样文明及其不同生活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把握哲学对话的界限和意义。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文明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内在性平面,在真诚的哲学对话中,用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式切入生活世界,就会产生新的文明观念和新的文明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世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创造性主体,面对着两个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实质是一个世界,即统一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在物质世界的不断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物质世界千姿百态,从物质运动形态和职能表现来看,可以分为“自在”的即天然形态的物质和“人为”的即主体化形态的物质。而精神世界由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及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内容往往色彩斑斓,并且表现出“自在性”和“自为性”,即自发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和自觉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正是由于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各自内部及彼此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人们才有必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中抽象并把握它们从而对物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与精神文明的范畴作出高度的哲学概括。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人们在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生态领域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意识·生态观:生态哲学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中,就潜寓着早期人类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当然,这一观念并非是现代的,然而却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充分,在自然哲学和艺术的自然界常常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主宰.因此,在人已经认识了自然的科学领域,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